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7期 > 正文
编号:11976014
早产儿血电解质变化的临床意义(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范春燕 王玲玲
第1页

    参见附件(1352KB,2页)。

     2.2 不同日龄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比较见表2。24 h时高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钠血症、低氯血症的发生率高,72 h时低钙血症、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的发生率高。两组比较均以低钙血症发生率高,而钾则有高钾变为低钾血症。

    2.3 不同胎龄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比较见表3 。两组比较都易发生高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钠血症,而28~34周组发生率更高,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电解质紊乱是新生儿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早产儿与足月儿相比更易发生电解质紊乱。早产儿生后需要保持宫内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来满足其继续生长发育。早产儿生后血中钠、氯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无合并症的早产儿生后早期如果吃奶量通过喂养能从胃肠道吸收所需,不需静脉补充。但大部分早产极低体重儿常常需肠道外部分静脉营养。由于新生儿疾病症状不典型,合并有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时,症状可能加重,且会导致病情复杂,有时甚至较原发病更为有害[1]。因此进行电解质测定判断内环境稳定的状态对疾病的治疗甚为重要[2]。本组资料电解质紊乱发生率24 h为 62.86%,主要为低钠血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发生率高。72 h发生率为28.86%,主要为低钠、低钙和低钾血症。分析原因:①低钠血症是由于早产儿肾功能发育不全,调节水盐谢机能不足,肾脏对醛固酮呈低反应,钠重吸收功能低下,排钠增加。早产儿肾脏排钠多而呈现钠的负平衡,因而对钠的需要较足月儿多。胎龄越小肾脏排钠越多。低钠血症临床表现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低渗性脱水的症状,反应差、肌张力低下、少哭、少吃,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同时还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呼吸暂停、嗜睡、昏迷或惊厥。有上述症状时建议监测血钠,低钠时应根据血清钠的水平来计算钠离子的需要量,避免盲目补充钠离子,同时限制水摄入量;②本组资料还发现高钾血症也是应该重视的问题之一。由于早期新生儿的特殊性,生后红细胞的破坏,可能会造成血清钾暂时增高,另外,早产儿红细胞 Na-K-ATP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内外钾分布异常。但由于肾脏排钾保钠的特点,又会发生低钾血症。本组资料发现低钾血症在日龄3 d时就会发生,发生率 8.57%。文献报道出生后 1 d可以不补钾,以后根据血钾测定结果决定需要量[3]。也有文献报道初生婴儿 10 d内一般不需补钾[1]。故出生 3 d后的早产儿根据临床常规进行必要的血清电解质的监测;③早产儿早期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并不低,本组最高达 48例,发生率34.28%,由于早产儿的钙贮存量少,甲状旁腺功能差,刚出生后的几天内血中降钙素较高,且生后吸吮力差,进食量少,母乳和人工喂养都不能使其达到宫内钙水平,尤在疾病时更应注意监测,及时补充,防止低钙惊厥。资料表明影响早产儿电解质平衡的主要因素有:胎龄、出生体重、生后日龄、疾病有关。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疾病重,喂养量越少,且疾病影响调节水电解质激素的分泌,发生电解质紊乱的机会越多。疾病会影响新生儿的肠道功能,影响乳汁的消化吸收,甚至会造成呕吐,药物的使用,尤其是脱水剂,导致电解质的紊乱。生后24 h电解质紊乱甚多,生后 3 d发生率明显降低。随着日龄、体重增加、疾病好转,摄乳量增加,发生率明显下降。早产儿电解质的监测更显重要。作为新生儿科医生要经常检查输液计划的完成情况及患儿的病情变化,最好每4~6小时核对一次计划的执行情况,采用输液泵数也可以准确完成输液计划,取得良好效果。作为基层医院无微量血监测生化仪器,反复多次才静脉血监测生化,弊大于利,采取困难,操作多,以致颅内出血的增加,同时家长亦不接受,另外可致医源性失血,有时反而加重病情,因此作为我们医生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病情平稳可与生后24 h监测生化,给与调整后3 d后再复查,以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5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