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9期 > 正文
编号:11975706
内服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2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杨峰 谢新利
第1页

    参见附件(1441KB,2页)。

     【关键词】 升阳益胃汤;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灌肠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发生在直、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为主的炎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黏液血便,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为特点。笔者采用升阳益胃汤加减配合中药灌汤,治疗本病42例,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自2003~2009年共收治该病例84例,随即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中药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25~30岁8例,31~45岁26例,45岁以上6例,病程1~3年24例,3~6年12例,6~10年6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脾虚型10例,湿热型23例,肝郁型6例,肾虚型3例。西药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0~30岁12例,31~45岁24例,45岁以上8例:病程1~3年21例,3~6年15例,6~10年6例;其中脾虚型12例,湿热型22例,肝郁型6例,肾虚型2例。

    诊断均根据《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订(1993)】①有典型临床表现,如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②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多发性浅溃疡、充血水肿、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等;③钡灌肠:可见黏膜紊乱、多发性浅龛影、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呈管状等;④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化等。临床筛选病例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

    2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组:内服方以升阳益胃汤(黄茂30 g、党参、白术、半夏各15 g,白芍、茯苓、泽泻各10 g,羌活、独活、防风、柴胡、甘草、陈皮各6 g,黄连3 g)随证加减,水煎服,1剂/d。灌肠方:蒲公英30 g,黄柏、苦参15 g,赤芍、白茅、乳香、没药各12 g,煎水100毫升,每晚保留灌肠,15 d为1疗程。

    西药治疗组:轻型柳氮磺胺吡啶1 g,口服,4次/d;治疗效果不佳及中型加用泼尼松40 mg/d,口服,15 d为1疗程,见效后逐步减到20 mg/d维持巩固治疗6~8周;反复及重症加用免疫抑制剂。

    两组均嘱患者注意饮食有节,宜食新鲜、清淡易于消化而富于营养的食品,做到起居有常,适寒温,避免精神刺激。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腹痛,腹泻症状消失,大便形成,无脓血和粘液,纤维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瘢痕;好转:症状和体征有改善,大便常规正常或轻度异常,镜检结肠黏膜好转;无效:临床表现与检查均无改善。两个疗程内为近期疗效,随访半年以上观察远期疗效。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中药治疗组疗效明显于西药组,尤其远期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讨论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属于免疫病理机制和遗传有关的不明原因的非特异性的炎症,目前西药的常规治疗常应用抗菌素、糖皮质激素、柳氮磺胺吡啶及免疫抑制剂等,疗程较长,易反复,并有许多不良反应。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多种多样,病理变化也比较复杂,临床常见症有脾虚、湿热、肝郁、肾虚等,但脾胃运化功能失健,湿盛阳气下陷是本病病机重点,其本在脾虚生湿,湿郁化热,热灼脉络,故治疗着重在脾。

    本地属西北边陲,饮食习俗多以甘厚肥腻为主,临床常以脾虚湿热症为主,笔者选用升阳益胃汤作为内服基本方,方中以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补中,以羌活、独活、防风、柴胡等鼓动中焦,使脾胃之气升健,湿邪自能托化,半夏、陈皮和脾开胃,配合柴胡、陈皮、防风疏肝解郁、调理肝脾,黄连若寒燥湿、清热解毒,使中州健运,阳气升发,积湿蠲除,新湿不生。另外本文对慢性非特异性结炎的中医治疗中,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方中乳香、设药、赤芍、白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收敛生肌,蒲公英、黄柏、苦参清热燥湿解毒加强对炎性结肠黏膜的清洁并改善结肠黏膜微循环,促进结肠局部炎症的消除及溃疡面的修复符合对慢性非感染性炎症的处理原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4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