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高度近视手术前后视力及眼调节力变化分析(2)
第1页 |
参见附件(1227KB,2页)。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视力 对126例212眼高度近视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观察并记录,具体见表1。
注:经统计学分析,手术后1周单眼调节幅度明显低于手术前P<0.01;手术后1月单眼调节幅度上升仍低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3月单眼调节幅度与手术前比较P>0.05 以基本上恢复到手术前
3 讨论
自从1983年Trokel首次报道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近视以来,准分子激光技术在治疗近视上被证明是安全有效且预测性好的方法,是治疗近视的主要方法。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用微型角膜刀做板层角膜瓣,再利用准分子激光在角膜基质床上进行屈光切削[2],保留了角膜上皮层与前弹力层即角膜的完整性,符合角膜生理状态,可以矫正较高度数的屈光不正,是一种新型角膜屈光手术[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克服了Barrapue角膜磨镶术依靠手工角膜刀切除板层角膜难以掌握切除厚度、及不规则而导致的手术后散光。由于激光角膜切削术不同,该手术为基质内消融,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的完整性,符合角膜的生理状态,避免了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的角膜上皮增生[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于-6 D以下的低中度近视,PRK的可预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均比较满意。但高度近视的眼部表现存在个体差异,一部分近视相对静止而另一部分则不断恶化,故本组手术筛选的均为屈光度数稳定2年以上的病例。
调节是眼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由睫状肌收缩改变晶状体屈光力而产生的使近距离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的能力。LASIK术后早期远视偏移也增加了看清近物的调节需求。同时,可能由于术后早期角膜损伤后的轻度水肿,角膜前表面对称性和规则性的降低等引起眼像差的变化和对比敏感度的下降,使视网膜的成像清晰度发生改变,从而使调节刺激因素降低,调节幅度一过性下降。术后随着角膜水肿消退,角膜前表面的对称性与规则性和眼对比敏感度等均有所恢复,远视偏移好转,清晰的视网膜成像对调节的刺激加强,调节幅度有所回升。至术后3月患者单眼调节幅度已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经过适应及锻练,患者的调节幅度显著增加,调节需求逐渐减小,其屈光状态也由最初的远视偏移基本恢复至正视状态,调节幅度也逐渐恢复至术前戴镜水平。本组病例患者年龄较为年轻,单眼的调节功能较强,对调节需求增加的适应和代偿能力也较好,因此,其在术后短期内调节力就可以恢复。
总之,通过本组病例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具有疗效确切,稳定性、预测性高,损伤较小,视力恢复快,不引起角膜上皮的过度增生,术后反应轻微、无术后疼痛或角膜上皮下混浊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近视的主要方法。手术虽有短暂的单眼调节幅度下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和适应及锻练调节幅度也逐渐恢复至术前戴镜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秉基,徐锦堂.角膜病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2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2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