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2010年第12期
编号:12011724
眼及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12期
     恶性黑色素瘤m alignant melanoma,MM,简称恶黑,是一种具有攻击性、治疗难度很大的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已成为一种威胁人们健康的恶性疾病[1]。大约95%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在皮肤组织,发生在眼球及鼻腔者比较少见,而原发于鼻腔者仅占全部恶性黑色素瘤的1%。其早期诊断及治疗困难,容易误诊,预后较差。现将我科1992~2009年收治的5例眼及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3~68岁,发生于眼内者2例,发生于鼻腔鼻窦者3例。发生于眼内者,临床均表现为眼球胀痛,视力减退或失明,年龄大者68岁,男,病程8个月,发生左眼球自发性破裂,角膜混浊,角巩膜缘4点处见色素膜脱出嵌顿,视力无光感,眼压Tn+2,CT检查示:左眼眶占位性病变。另1例38岁,女,病程1年,左眼视力手动/眼前,外眼无异常,瞳孔散大,直径约5 cm,对光反应迟钝,裂隙灯下见玻璃体腔外下方棕褐色占位性病变,视乳头色淡,颞侧视网膜脱离,呈青灰色隆起,眼压55.32 mm Hg。眼B超示:左眼球实性占位性病变并网脱。前者行局麻下左眼球摘除及眶内容物剜出术,切下组织见视神经粗大,被白色鱼肉样肿物包裹。术后病检报告:左眼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上皮样型),浸润至视神经。半年后因肝脏转移而死亡。后者行局麻下左眼球摘除术,术后病检报告:左眼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视神经切端未见瘤细胞残留。术后15年,现仍健在。发生于鼻腔者,病程2个月~3年。临床均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间断性鼻出血,伴渐进性鼻塞或头昏痛。检查鼻腔见肿瘤如息肉状、桑椹样或菜花状,表面呈淡红色、紫褐色或黑色,质脆,触之易出血,表面有溃疡和坏死组织。1例曾误诊为出血性坏死性鼻息肉,半年前有“鼻息肉”手术史。鼻部检查见肿瘤呈淡红色,表面光滑如息肉状,原发于右下鼻甲1例;肿瘤呈紫褐色,原发于左中鼻甲及中鼻道1例;肿瘤呈黑色,侵犯双侧中下鼻甲、鼻中隔、鼻顶及鼻咽部1例。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1例显示双侧前组鼻窦炎,1 例显示左侧筛上颌窦炎,1例鼻窦无异常。1例行鼻侧切开肿瘤切除术,1例行鼻内镜下右侧下鼻甲及鼻腔外侧壁切除术,1例因病变范围太广放弃手术。3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诊断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术后随访,1例生存了3年,1例术后2年现仍存活,1例(放弃手术者)因颅内转移于3个月后死亡。

    2 讨论

    鼻窦CT和MRI可以显示鼻腔肿瘤的部位及范围,对指导手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病缺乏临床特征性表现,且肿瘤的形态多样,其临床正确诊断率仅为50%~60%[2]。主要依靠病理检查进行确诊。恶性黑色素瘤病理上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其病理特点为在不同的肿瘤细胞中存在典型的黑色素小体,配合检测HMB45、Vimentin、S-100蛋白及上皮源性抗体(如CK)常可确诊。HMB45是恶性黑色素瘤特异性的抗体,其阳性表达对该病特别是无色素性黑色素瘤有特异性诊断价值[3]。Lund等认为恶性黑色素瘤S-100阳性率几乎为100%,这对无色素性者尤为重要[4]。造成误诊的原因有:早期症状表现为鼻塞或鼻出血,缺乏典型症状;瘤细胞形态及结构变异较大;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黑色素含量较少或无色素;若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病检时易检出含铁血黄素而不易与黑色素颗粒相鉴别。对无色素型恶性黑色素瘤,需行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方法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等手段才能作出明确的诊断。

    本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广泛切除为主。发生于眼内,高度怀疑恶性黑色素瘤且视力丧失者,应尽早行眼球摘除术,并进行病理检查以确诊。发生于鼻腔鼻窦者,在排除远处转移的前提下,应广泛切除病灶。原发病灶的完整彻底切除是手术治疗的基本要求[5]。若见颈淋巴结肿大者应加行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虽然多数手术不能彻底治愈,但可提高生存率。对于可疑病例一般不主张术前活检,因为活检有引起肿瘤细胞扩散的可能,最好行术中快速切片检查为妥。对高度怀疑的病例,要仔细寻找瘤细胞内的黑色素颗粒。必要时在透射电镜下寻找黑色素颗粒。对无色素型恶性黑色素瘤,可通过肿瘤免疫组化来帮助早期诊断。术后常常配合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过去认为恶性黑色素瘤对放疗有抗拒性,而最近研究表明它对放疗的敏感性有着较大的变化,完全反应率为79%。辅助性放疗可以控制肿瘤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由于鼻部解剖上的限制,不利于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导致局部复发率高,同时鼻腔的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促使肿瘤细胞的早期扩散转移。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键。作为临床医师必须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能力,才能避免误诊和漏诊。

    参考文献

    [1] 李荟元.恶性黑色素瘤的最新动态(一).中国美容医学,2008,1(1):135-136.

    [2] 杨秀山.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14(11):239.

    [3] 方辉云,黄德亮,谢翠华,等.诊治四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体会.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4,8(3):164-165.

    [4] Lund VJ. M 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n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es.ENT J.1993,22:285-290.

    [5] 古庆家,秦学玲,梁传余,等.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5例报告.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0(10):556., 百拇医药(谭焕仙 张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