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颈胸腹三切口治疗中上段食管癌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颈胸腹三切口治疗中上段食管癌临床疗效。方法 122例中上段食管癌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经颈胸腹三切口术式,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项目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治疗组手术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明显优与对照组。
[关键词] 经颈胸腹三切口; 中上段食管癌; 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7-175-02
食管癌是常见的疾病,我国食管 癌的发病率已上升至所有肿瘤的第4位[1]。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手段,由于食管癌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并发症多,中上段食管癌手术治疗更为困难[2],我院采用经颈胸腹三切口治疗中上段食管癌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2004~2006年我院治疗中上段食管癌122例。男85例,女37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颈段食管癌32 例,上段40例,中段50例。病变范围2~10cm,平均6cm。临床TNM分期:Ⅱ期31例,Ⅲ期79例,Ⅳ期12例。将122例中上段食管癌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程度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式
对照组采用经左胸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弓上、胃弓下和左颈部吻合术。
治疗组采用经颈胸腹三切口术式。全麻左双腔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取左侧卧位,右第五肋床或第五肋间进胸。先结扎切断奇静脉弓,游离胸段食管及清扫食管旁、肺门、气管隆突下、右纵隔食管气管旁沟淋巴结,向上钝性分离食管至颈部,向下至贲门部,扩张膈肌裂孔至可容四指,将全胸段食管全部游离后,食管膈裂孔上缘切断食管,然后置胸管关胸,行上腹正中切口,游离全胃,清除腹腔淋巴结,切除下段食管.缝缩胃腔呈管状,于左胸锁乳突肌前内侧缘做颈斜纵切口,游离颈段食管,将管状胃通过膈食管裂孔置于后纵隔食管床提至颈部,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手术者双手于颈胸切口内辅助摆正胃的位置,以避免扭曲。胸内胃底组织与胸顶胸膜组织环形固定4~6 针,以利吻合口减张,保持吻合口无张力。
, 百拇医药
1.3 观察项目
随访3年对两组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反流,吻合口狭窄,心肺并发症)发生率;生存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122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及随访,见表1。
3 讨论
食管癌的手术方法较多,各医院采用的术式不尽相同,合理的手术方式应尽量满足肿瘤彻底切除及减少并发症发生。颈段食管癌和胸上段及部分中段食管癌与气管、喉返神经、主动脉弓等重要器官毗邻,手术创伤大、切除率低、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远期疗效差,对外科医生要求较高。右侧开胸,食管病变显露更充分,无主动脉弓遮挡,便于操作,可直视下分离切除与气管粘连的肿瘤,清除气管旁、隆突下、上腔静脉旁的淋巴组织,提高切除率[3]。由于中、上段食管偏右行走,无主动脉弓及其降部遮挡,手术显露满意。直视下解剖结扎切断奇静脉弓,即使肿瘤与奇静脉浸润,也可行奇静脉部分切除。而淋巴结转移程度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4]。病变部位和全胸段食管以及周围组织显露良好,既利于解剖游离,又能对颈、胸、腹三野淋巴结彻底清扫,减少了潜在的癌细胞扩散、复发。
, http://www.100md.com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治疗组手术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结本术式有以下优点:无主动脉弓遮挡,游离食管方便,直视下能够做食管广泛切除,减少癌残留可能;胸内操作和开胸时间短,减少开胸后呼吸循环的生理紊乱;不切开膈肌,呼吸功能影响小;胃呈管型,位居后纵隔食管床内,符合生理要求;能够彻底清扫颈、胸、腹淋巴结[5]。颈部一旦发生吻合口瘘便于及时引流,感染范围较局限,经处理后往往能自愈。
[参考文献]
[1] 王树钦,黄金球,陈君涛,等. 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处理[J].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6):542-543.
[2] 乌立晖,徐志飞,赵学维,等. 高龄低肺功能食管、贲门癌患者的外科治疗[J]. 中国胸心外科临床杂志,2005,12(4):293-294.
[3] 黄宏伟,林作仁,王永惜,等. 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置入吻合术体会[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6,12(6):28-29.
[4] 陈建华,卫功铨,陈明耀,等.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预后评价(212 例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1994,16(6):441.
[5] 谢亮,陈刚. 左颈右胸腹正中三切口治疗胸段食管癌的临床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7):758.
(收稿日期:2009-04-30), 百拇医药(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