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1)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发病机制,免疫组织化学,影像学,内镜超声,靶向治疗
第1页 |
参见附件(2174KB,4页)。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发病机制; 免疫组织化学; 影像学; 内镜超声; 靶向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5;R730.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5-13-04
20世纪80年代由mazur和ciark[1]利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组织来源进行观察,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 stromal tumors,GIST)的概念,本文就GIST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流行病学
文献报道GIST发病率为(1~2)/10万[2],占胃肠道肿瘤的0.1%~0.3%。在美国每年新发病例为4000~6000例,年发病率约为(11~14.5)/100万,患病率估计达129/100万[3]。发病高峰位于50~70岁之间的人群,40岁以下少见,青少年罕见。
2 发病机制
2.1 c-kit 基因突变
1998年Hirota[4]率先发现GIST中存在c-kit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及c-kit蛋白产物CD117的表达。C-kit基因位于人染色体4q11-21,编码产物为CD117,是一种145KDa的跨膜糖蛋白,为酪氨酸激酶受体,正常情况下,CD117与其配体SCF结合,使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促发细胞信号传导活化下游转录因子而调节基因表达,控制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正常体内造血干细胞、肥大细胞、生殖细胞和胃肠道起搏细胞(caja)等均可表达CD117。研究发现GIST发生主要与c-kit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使突变细胞增殖失控有关。80%~88% GIST的发生源于c-kit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即CD117。c-kit突变多表现在外显子11、9、13或17。外显子11突变长发生于胃和小肠,病理形态以梭形细胞和混合细胞型为主,其次是外显子9的突变,主要发生于小肠。外显子13和17变异较少,c-kit基因突变提示肿瘤恶性度高,预后不良。
2.2 PDGFR-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突变
2003年Heinrich等[5]在c-kit突变阴性的GIST中发现了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的表达即CD34+,是GIST发生的另一种重要原因。PDGFR-a的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4q11-21与c-kit基因突变连锁,分子质量为185KDa,属酪氨酸蛋白激酶家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74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