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0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1995547
不同药物对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病的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25日 张洪义
第1页

    参见附件(1237KB,2页)。

    张洪义 江苏省东海县双店中心卫生院药剂科;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药物对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1月~2009年12月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病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莫西沙星和阿莫西林进行为期两周的治疗,观察两种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两周治疗后,绝大部分病情都出现好转,但两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莫西沙星治疗组经过两周治疗后,8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总有效率达到100%,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为阴性的患者为78例,占到92.86%,显著高于阿莫西林治疗组的82.14%,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莫西林组的总有效率为97.62%,低于莫西沙星治疗组,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莫西沙星治疗组的根除率显著高于阿莫西林治疗组。结论莫西沙星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病的首选药物,其治疗效果优于阿莫西林。

    【关键词】 莫西沙星 幽门螺旋杆菌 胃病

    【分类号】R573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旋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2]。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幽门螺旋杆菌学研究组在2001
------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Ⅲ。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旋杆菌定为I类致癌原。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幽门螺旋杆菌学研究组在2001~2004年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Hp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Hp的感染率高达40%~90%。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3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