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体会(2)
![]() |
第1页 |
参见附件。
1.2.2 对照组 14例输注新鲜血浆和人血白蛋白,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甘利欣、亮菌甲素、思美泰、维生素C、维生素K1,常规对症治疗各种并发症[3]。
1.3 检测方法
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测采用美国贝克曼DXC-800生化分析仪,广州标佳试剂盒;凝血功能检测采用日本SYSMEX凝血功能检测仪CA-500,上海太阳生物试剂;HBV-DNA检测采用美国ABR7300检测仪,PCR法,杭州艾康试剂。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F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13例急性、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以上综合治疗,其中12例临床治愈,1例好转后自动出院,临床治愈成功率92.3%。14例重型戊型肝炎其中治愈好转10例,死亡3例,1例自动出院,治愈好转率71.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改善均好于对照组。12例患者住院时间最长者79d,最短25d,1例自动出院者住院13d,平均(37.77±11.8)d。13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凝血功能改善,12例凝血酶原活动度恢复正常,凝血酶原活动度恢复至60%左右的时间为7~23d,平均约(11.58±3.21)d。13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12例酶胆分离现象消失,酶胆分离现象消失者从入院至总胆红素下降到160 μmol/L以下的时间在7~74 d,平均约(19.16±14.9)d。见表1。
3 讨论
在肝病患者中,年龄较大者易于发生急、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组13例患者中,中老年人占92.3%,感染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及EB病毒、未分型肝炎病毒,均可出现急重肝,对照组重型肝炎死亡3例,均为老年人[3]。
有研究证实,血清TNF-a、IL-2、IL-6和IL-8水平与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肝损伤程度相关[4],IL-6能通过经典或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引起炎症反应和靶细胞的损伤,或增强CTL杀伤靶细胞的能力,导致肝脏炎症和免疫损伤,还可增加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能力[5];L-18也参与加重肝实质细胞的免疫性损伤。所以,急重肝炎早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抑制免疫损伤很有必要[6],只要有淤胆现象,就要尽快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可静脉推注或肌肉注射,一般淤胆者口服给药即可,注意维持治疗和减量治疗的尺度。有人提出,应用激素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7]。其实不然,13例患者中11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未发现与感染有直接关系;当然,急重肝炎患者应用激素应掌握的原则是“短期应用,尽量不用,能少用则少用,能早用不晚用”。
早期使用血浆也很重要,只要有大面积肝坏死、有急重肝员可能的患者,入院1~2d就要动员患者输注血浆。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可作为急重肝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产品质量有差异,疗效悬殊很大,治疗组13例急重肝炎患者全部应用“威佳”牌产品,疗效可靠,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一样,均为2次/d静脉滴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4h,在病情危重、病人体质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间隔8h每天2次静脉滴注。急重肝炎患者保肝治疗应掌握的原则是:“多药同用,大量重复应用,能早用不晚用,不用损肝药物”。
治疗组13例患者均有酶胆分离现象。临床上对急重肝炎要严格掌握熊去氧胆酸的应用时机,原则上ALT下降至300 IU/L以下才能使用,必要时配合苯巴比妥片口服。13例中1例患者应用血浆置换型人工肝治疗效果不明显,后经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后恢复。对于大便不畅者可使用中药“泡茶”疏通大便,并且有利于退黄,急重肝炎在ALT未明显好转之前,一般不给患者服用中药水煎剂。急重肝炎后期,持续淤胆的患者“阴黄”不少见,注意必须辨证施治。治疗酶胆分离应掌握的原则是“先保肝后利胆,配合激素,掌握用药时机,中药辨证施治,斟酌应用人工肝”。
有报道重型肝炎并发院内感染的比率50%,不包括原有感染[7],提出要注重防治。我们认为不能把抗生素作为急重肝炎的常规用药,治疗组13例中仅4例有充分感染证据者应用了抗生素,并且都是使用5~7 d,感染控制后即停药。有报道肝衰竭的患者给予苦参碱注射液、抗生素作为基本治疗之一,32%~57.5%的死亡率[8]。我们认为苦参碱注射液在肝衰竭时可增加肝脏解毒负担,许多抗生素对肝脏有一定的副作用,这两种药物不能作为肝衰竭基础用药而普遍性使用,尤其不能应用于急性重型肝炎早期,否则,不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急重肝炎患者应用抗生素应掌握的原则是“尽量不用,能晚用不早用;感染控制后,立即停用”。
肝性脑病应用支链氨基酸静脉滴注,中药保留灌肠[9]有临床疗效。急重肝炎早期,中药水煎剂的“首过效应”可能对肝细胞修复有影响。13例患者均未用甲硝唑等抑制肠道细菌药物以避免对肾脏的副作用。下午发热时应用牛磺酸片对症治疗,不得使用新癀片等对肝肾有副作用的药物。13例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坚持尽量不用增加肝脏解毒负担、对肝肾有副作用的药物,因而未出现肝肾综合征。
在抢救急重肝炎患者时,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因人而异的心理健康指导也很重要。要让患者体会到医、护人员正在精心地实施治疗,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重型肝炎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4种,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乙肝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病理趋势、治疗措施均有所不同。各地、各医院对于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差异较大,用药疗效不同,甚至病死率为32%~57.5%[8]或者50%~80%[10];这些报道可能包括“大量”慢性重型肝炎。我们的经验证明:急性、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应当具有更好的临床治愈成功率,病死率要低于20%。应当多开展不同类型重型肝炎临床治疗措施的研究,探讨不同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治疗组13例患者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基于“医院基本用药目录”“新农合报销”“公费医疗报销”品种,未使用新特药物,仍然取得较好疗效,资料真实可靠,特请医疗同行切磋。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 肝衰竭诊疗指南[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5): 321-324.
[3] 张照如,昌荣林,陈红,等. 戊型肝炎102例临床分析[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4):264-265.
[4] 陈川英,程全红,涂相林,等. 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4):279-280.
[5] 虞贷斌,李亚明,段钟平. 细胞因子与肝损伤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细胞因子的影响[J].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5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