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PAP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3009KB,3页)。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1 h、治疗4 h、治疗24 h和治疗48 h后的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PaCO2、SaO2;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其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转归、有创通气率及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2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2例病情加重改行有创通气,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0例治疗后好转出院。对照组2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6例病情加重进行有创通气,3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2例治疗好转。治疗组有效率(86.96%)明显高于对照组(5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 < 0.05)。治疗组有创通气率(8.70%)较对照组(26.09%)低,治疗组住院时间(12±6) d较对照组的(18±10) 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治疗48 h后治疗组和对照组t检验,pH、PaO2、PaCO2、SaO2、RR、HR的t值分别为4.948、226.211、-365.131、12.395、-10.754、-11.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不良反应
BiPAP无创通气时有2例患者出现鼻面罩接触部位皮肤轻度压伤,1例患者出现口干,1例患者出现轻度腹胀,但均能耐受。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出现Ⅱ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呼吸肌疲劳,传统治疗方法是抗感染、止咳祛痰、解痉平喘、使用呼吸兴奋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和持续低流量吸氧,严重者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有创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治疗目的是支持生命,降低病死率,缓解症状,同时争取时间,通过药物等其他治疗使病情得到逆转。有创机械通气常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并发症较多,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依赖撤机困难等。而无创正压通气的好处是避免了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相关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舒适感,保留上气道的防御功能,保留患者说话和吞咽功能。而且,无创正压通气也提供了建立或卸去机械通气的最大灵活性。近年来通过大量研究证明,无创正压通气可作为AECOPD患者导致呼吸衰竭的一线治疗,可以降低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和病死率[2,3]。
本组研究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上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基础情况和血气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血气分析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在改善动脉血气分析方面PaO2、SaO2上升和PaCO2下降有更明显效果,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从而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BiPAP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比单纯常规治疗效果明显。本组研究结果还表明,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BiPAP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能减少因病情加重而需要进行有创通气的病例数并降低病死率。
然而无创正压通气也存在不足之处,在鼻面罩接触部位发生皮肤坏死是无创正压通气的常见并发症;无创正压通气因为不经人工气道,而用鼻罩或口鼻面罩进行人机连接,故气道密封性不严,漏气难免;不能有效保护气道、防止误吸;不能进行气管吸引和有效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应用面罩,通气无效腔较大,常有部分CO2的重复呼吸,提供的吸气压力不能过高(若吸气压>25 cm H2O或潮气量过大,患者常难以忍受,或气体进入胃内,引起腹胀,故提供的通气支持水平有限;要求患者有较清楚的意识,更好地配合,要有良好的呼吸中枢驱动和一定的自主呼吸能力、自主咳嗽能力,因而应避免应用镇静药、麻醉药等会抑制自主呼吸的药物[4]。无创正压通气虽然可以减少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几率,但有些患者病情严重如合并意识障碍、呼吸抑制、严重呼吸性酸中毒及低氧血症,最终仍需行有创通气,故无创正压通气并不能完全取代有创通气。然而,近年来也有些文献报道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合并意识障碍患者取得了较好效果[5,6]。总而言之,无创正压通气在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呼吸支持技术的选择。如何合理选择无创正压通气与有创通气进行呼吸支持,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开展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条件与经验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 黎毅敏,罗群. 无创正压通气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0):726-729.
[3] Penuelas O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09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