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90298
不同全麻方法对鼻内镜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25日 高华 孙丽 朱立国
第1页

    参见附件。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三组患者全麻清醒期内出现躁动的例数及手术结束至患者离开手术室返回病房的时间(离室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比、手术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三种麻醉方法对鼻内窥镜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明显不同(P < 0.01),其中以I组躁动发生率最高,PM组最低。PM组与P组相比,躁动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 > 0.05)。与I组相比,P组和PM组离室时间明显缩短(P < 0.01)。见表2。

    3 讨论

    全麻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是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并存的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患者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如对周围环境轻度刺激的过激反应、肢体的无意识动作、挣扎、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3]。EA的发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许多并发症,造成意外伤害,甚至影响手术成败。EA发生的机制十分复杂,与手术操作、全身麻醉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鼻内窥镜下实施鼻腔手术后,鼻腔内会填塞油纱条止血,堵塞习惯性呼吸通道;全身麻醉后,部分麻醉药的残余作用致使大脑皮层和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高级中枢功能未完全恢复,较大的不良刺激(习惯性呼吸道被堵塞)在易感患者脑功能反映模糊、迟钝期间引起躁动。

    I组患者由于术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深度,不能因临近手术结束而明显降低体内异氟醚浓度(鼻腔内神经分布密集,填塞纱布的操作刺激较重,需要相对较深麻醉),所以在手术结束后,体内的异氟醚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排出,从而使患者在苏醒期内经历一个较长的清醒程度不够完全的时期,在鼻腔内填塞纱条及习惯性气道被阻断的不良刺激下出现了明显的躁动不安。较多的吸入麻醉药残余本身即是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原因之一[4]。

    异丙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氯离子复合物而产生中枢抑制作用。它起效迅速,蓄积作用轻,清醒快而完全,缩短了气管导管存留时间及出室时间,去除了可能引起患者躁动的不利因素,明显减少了患者躁动的发生。但临床观察发现,此组患者与医生配合的能力仍不够理想,屏气引起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用力经鼻吸气引起的不适是引起躁动的主要原因。

    对于鼻内镜下行鼻腔手术的患者,手术后需要短暂的经口呼吸方式过渡,这种习惯性经鼻呼吸方式的改变,需要患者积极地配合。因此麻醉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术前访视就显得较为重要。详细地指导,使患者大约有半日至一日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形成苏醒期与麻醉医生配合的心理准备[5],为减少苏醒期躁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虽然P组与PM组之间比较,躁动的发生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但就临床观察而言,我们觉得PM组患者躁动发生的例数和程度均有所减少,且患者与医生配合的能力大大加强,减轻了患者返回病房后护理工作的负担。

    本研究提示鼻内窥镜下鼻腔手术用异丙酚静脉输注替代异氟醚吸入麻醉可减少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若同时辅以术前心理准备则可使此类患者全麻苏醒期的恢复更趋于平稳。

    [参考文献]

    [1] 邓立琴,丁凤兰,刘红. 全麻术后躁动225例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65-166.

    [2] 王雪芹,公文华,周长青,等. 鼻内镜手术患者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的可行性[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1):36-38.

    [3] 韩景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8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