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年第27期 > 正文
编号:12311145
西比灵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缺血变化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25日 杨雯 李满连 刘彬(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西比灵(氟桂利嗪)10 mg,每日一次、晚间口服,昏迷患者鼻饲。

    1.3 观测指标

    1.3.1 TCD检测 采用安科公司生产的ASU—128DP型TCD(序号S/N98060095),监测时间为发病后21 d内、每3天监测一次。通过颞窗探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血肿侧及各血管平均流速(Vm)的变化。

    1.3.2 CT检查 发病后第1~2天、第10天、第21天检查头部CT了解血肿量及周围水肿带的变化,采用盲法评定出血量+水肿带的体积,并按多田氏法[π/6×长轴×短轴×出血层面(或水肿层面)高度]计算相应的体积[2]。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

    2.1 对照组与干预组不同时间段TCD参数比较

    两组患者发病后21 d内各时间点监测的脑动脉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以变化最明显的平均血流速度(Vm)为最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

    2.2 脑部CT动态观察结果

    2.2.1 血肿体积变化 两组间同期血肿体积比较,干预组总体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2 血肿+水肿带体积变化 西比灵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引起的脑水肿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照组血肿加水肿带的体积明显大于同期干预组(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脑部CT动态观察结果比较(x±s)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 < 0.05

    3 讨论

    随着对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研究表明脑出血后在血肿的周围出现类似“半暗带”的局部脑血流(rCBF)灌注下降区,甚至远隔病灶的皮层、对侧大脑半球及小脑也会出现局部血流下降,并引起一系列的缺血性损害。 早期临床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证明可以改善脑出血后继发的 rCBF下降和伴随的临床变化[3]。

    TCD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脑灌注的变化。本研究中对照组HICH患者入院至21 d的TCD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入院时各血管Vm低于正常范围,第7~9天两侧各血管的Vm均降至病程中最低水平,血肿侧Vm明显低于对侧。入院时干预组与对照组两侧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病后1~2 周干预组血肿侧Vm降低程度较对照组减轻,说明西比灵可以改善脑出血后的脑灌注,对血肿侧作用更明显。

    表2中头部CT动态观察结果也说明,西比灵干预组血肿加水肿带体积明显小于同期对照组(P < 0.05),对照组和干预组同期血肿体积比较,干预组较对照组总体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TCD动态观察结果相一致,与国外有关研究一致,说明西比灵在不扩大血肿面积的情况下可减轻脑水肿[4]。其可能机制为:一方面它既能抑制细胞内钙从钙库释放,又能抑制异常钙离子内流,减少脑细胞钙超载减轻脑细胞水肿;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微循环而改善脑血流[5]。

    综上,高血压脑出血后及早使用西比灵可控制和减轻脑水肿,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对保护脑细胞及改善临床伴随症状有明显效果。TCD作为一种简便、价廉、安全的监测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脑缺血变化情况进行连续监测,有助于了解患者脑灌流量,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并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监测。

    [参考文献]

    [1] White H, Venkatesh B. Applications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in the ICU: a review[J]. Intensive Care Med,2006,32(7):981—99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2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