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317998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3)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张次兰
第1页

    参见附件。

     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迟脉症”、“胸痹”、“眩晕”等范畴,是以持久的脉搏缓慢为主,伴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面色■白、头晕耳鸣甚至晕厥等为特征的一类病症。近年来广大中医学者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整理挖掘并筛选出了不少方药,认为血瘀一症贯穿本病始终,或与各症夹杂,或突出为主。血行脉中,可因阳虚寒凝而迟涩不行;可因气虚推动无力而血行瘀滞;可因阴虚内热煎熬,脉道不利而血行不畅,故在治疗中提倡活血化瘀之法。《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又云: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心气亏虚,鼓动无力,脉络瘀阻。心气亏虚、血脉瘀阻不失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病理机制,我们通过对治疗组应用益气通脉、活血化瘀的自拟中药方加以治疗,效果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与相关文献报道[8]一致,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好的疗效,能标本兼治,在提高心率的同时,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中红参、黄芪、炙甘草补益心气,使气旺血行,络脉自通;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麦冬、阿胶滋养心血,桂枝、石菖蒲、薤白、木香共奏行气通窍、通阳复脉之功。有学者认为[9],治瘀血应以行气为先、活血在后,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犹如舟行于水中,用帆者借风也,风者气也,如舟在水中无风,则舟不能前行也。清代医家王清任在治气滞血瘀之症时,用活血化瘀之品不忘服益气补气药,他认为,阳者之气则以主动,血者主阴则以静宜,但要动与静两者相结合才能形成循环,如循环已止生命即无救。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治疗本病的益气活血化瘀等药物,大多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窦房结自律性、加快心率、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可长时间服用,且停药后疗效持久,很少发生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极大丰富了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

    总之,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西医二者联合运用,才能标本兼治、优势互补,协同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紊乱,调整心肌起搏传导系统功能,调节心脏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显著提高心率,改善临床症状,从而收到预期效果。控制高血压,干预糖代谢紊乱,调节血脂,降低血液高黏、高凝、高滞状态,改善微循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联合应用中药,发挥传统医学优势,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刘淑娟,尹克春,周文斌,等. 温补肾阳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 广东医学,2009,30(7):1167-1168.

    [2]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211,263-341.

    [3]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8.

    [4] 沈绍功,王承德,臼希军. 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6-7.

    [5] 陈锦团,杨春波,柯晓. 心律失常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07,3(2):20.

    [6] 彭健. 药源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及对策[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12):705.

    [7] 顾复生. 硝酸酯的临床应用及评价[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6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