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年第36期 > 正文
编号:12347355
子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流行病学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25日 李静瑜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以为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09例子宫颈癌及21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对其各个年龄组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高发人群的年龄分别为46~55岁,36~45岁。患病高峰的年龄段在前后十年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疾病普查的重点人群为36~55岁妇女,对其1、2级预防工作及健康教育的力度也应该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子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6-0003-02

    子宫颈癌是危及女性生命的一种恶性肿瘤,它对女性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与乳腺癌的发病率比较,其发病率稍低[1]。对全世界的子宫颈癌患者的发病数量进行统计发现每年的新发病例数约为47万,其中死亡人数达30万。在我国,与胃癌、食管癌及肝癌的死亡率比较,宫颈癌相对较低,在女性癌症死亡率中宫颈癌占第2位。50岁左右的女性为宫颈癌的高发人群,其他年龄的女性也有患宫颈癌的可能性,但是在小于40岁的女性中有较低的发病率,小于20岁的女性则发病率更低。在大于40岁的女性中宫颈癌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但是在60岁以后发病的趋势发生改变,逐渐降低。但是,近年来,宫颈癌在年轻妇女中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所以,对宫颈癌及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有何发病特点进行了解无论是对于宫颈癌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还是对于宫颈癌的诊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收集来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调查对象为1992年8月~2012年8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09例宫颈癌患者,216例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患者,回顾性分析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

    1.2调查方法

    将325例调查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其发病年龄及病理类型。调查结果数据的分析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数资料表示为例数(n),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组间的差异,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前后十年子宫颈癌不同年龄的患者发病情况比较

    在所有的宫颈癌患者中35~76岁为其高发年龄段,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1.29±8.03)岁。宫颈癌患者前十年(1992年8月~2002年8月)及后十年(2002年8月~2012年8月)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4.16±8.87)岁、(50.94±7.35)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52,P > 0.05);患者的患病高发年龄段在前10年及后10年分别为46~55岁及36~45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68,P > 0.05),即前后10年比较宫颈癌患者的发病年轻化趋势不明显。

    2.2 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年龄分布

    21~76岁为本次研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高发年龄。CIN I前10年及后10年的平均患病年龄为(42.58±7.06)岁、(43.71±7.62)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1,P > 0.05)。CINⅡ+CINⅢ前10年及后10年的平均患病年龄为(48.13±7.97)岁、(43.89±6.72)岁,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5,P > 0.05);CIN前10年及后10年的平均患病年龄为(46.05±7.73)岁、(43.83±7.59)岁,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37,P > 0.05);结果提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患病的年轻化趋势不明显。

    2.3子宫颈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宫颈上皮内瘤变分化级别分布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子宫颈腺癌患者数及比例分别为98例(89.91%)、11(10.09%)。CINⅠ、CINⅡ+Ⅲ的患者数及比例分别为130(60.19%)、86(39.81%)。

    3讨论

    恶性肿瘤子宫颈癌不仅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而且还使其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女性的宫颈防癌普查开展较为广泛,因此宫颈癌的发病率在很多个国家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但是英美和一些发达国家从80年代对年轻女性宫颈癌的患病率进行研究发现其发病率没有明显的降低趋势,有的还发现发病率不降反升。推测其原因可能为:①与以前比较,性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此外HPV的传播途径中性接触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因此HPV由于性行为方式的不健康而提高了感染的可能性。②HPV感染:研究发现,在宫颈癌前病变及浸润性宫颈癌发生过程中HPV感染为其必要条件。③避孕方法:研究发现,近20年来宫颈腺癌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较高可能是由于口服避孕药导致。此外,有报道表明,宫颈浸润癌可能会由于妇女吸烟而增高发病率[2-4]。

    目前宫颈癌的基本原则有如下几点,并且已被广泛接受:①异常细胞局限于上皮内的时期为绝大多数浸润性宫颈癌浸润发生之前的一个必经时期;②这些病变的形态学异常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患者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则患浸润癌的几率会大大加大。宫颈上皮内瘤变也称为非典型增生或者非典型增殖,与一般无增殖史的患者比较,有增殖史的患者形成原位癌的可能性会比较大[5-7]。

    本研究对来我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各患病高峰年龄段在前后10年进行比较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各个患病高峰的年龄段中患者年轻化的趋势不明显。本次研究还发现,中青年即年龄在36~55岁的女性为患病的高发人群,结果没有表现出年轻化趋势。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本地区宫颈防癌普查开展非常广泛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我院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应该为36~55岁的女性,提高对中青年女性妇科体检的重视程度,并且对其进行健康档案的建立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子宫颈癌的三级预防工作也应该进一步的加强,使用三阶梯技术即为细胞学、阴道镜及组织学,最终使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得到规范化诊治,以达到降低发病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丁钰,龚向真,胡争光,等. 子宫颈癌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生命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4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