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4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709238
结肠息肉病理分析及电切后复发、癌变相关因素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15日 王雪萍 张黎明 任庆涛
第1页

    参见附件。

     病理学通常将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前者有相当比例会癌变,后者癌变率很低,尤其是炎症性和增生性息肉,即使发生癌变也要经过腺瘤期;肿瘤性息肉即腺瘤,包括管状、绒毛状及混合性。息肉发展到腺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正常腺细胞到腺瘤再到腺癌,此过程文献报道约需7~12年[5],大致过程为增生性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早期癌→浸润癌。若能在结肠息肉发展到浸润癌之前发现并切除息肉,即可取得预防或根治大肠癌的效果。本组息肉病理分型以腺瘤性息肉(55.9%)所占比例最高,且发生癌变的息肉均由腺瘤性息肉转变而来,直径>1.0 cm的息肉比≤1.0 cm的息肉,容易发生恶变(P<0.05),息肉直径越大,癌变可能性越高[6]。与癌变潜能密切相关的三个主要因素为:腺瘤的大小、组织学类型和不典型增生的程度。研究中发现,电切前后息肉的病理分型存在较大差异,如炎性息肉在电切后44.6%的病理学诊断为腺瘤性息肉,也就是说组织活检诊断为炎性或增生性的息肉有可能是腺瘤性息肉。由于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量级不典型增生程度往往不一,所以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检处无癌变亦不能肯定腺瘤无癌变。随着年龄的增长,>50岁的结肠息肉患者更易发生息肉癌变(P<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