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药物释放纳米涂层的构建及其体外实验研究(3)
第1页 |
参见附件。
此外,紫杉醇、紫杉醇+强的松和紫杉醇+强的松+肝素的不同涂布阶段纳米药物作用血管内皮细胞24 h后,细胞LDH释放率较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显著上升(P<0.05),分别为8.7%(P<0.05)、6.4%(P<0.05)和7.3%(P<0.05);纳米药物作用72 h后,细胞LDH释放率分别达到15.6%、13.5%和13.9%,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水平(P<0.05)。
表2 程序化纳米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x±s,%)
注:阴性对照为空载纳米材料处理组;*表示与空白组相比,P<0.05; #表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0.05;LDH:乳酸脱氢酶
3 讨论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饮食食谱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性导致的缺血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针对局部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动脉旁路手术和经皮动脉腔内介入治疗。其中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易于接受,是目前各大医疗中心常用的治疗手段。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是利用球囊直接扩张狭窄的动脉,改善血流供应,但术后管腔弹性回缩,局部平滑肌及细胞外基质增生会导致管腔再狭窄[9],二次手术率高达30%~50%。80年代出现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解决了管腔弹性回缩造成的术后管腔丢失,降低了再狭窄率,但仍存在管腔和管壁重构导致的支架内再狭窄,其6个月内再狭窄率约为20%左右[10]。近年来出现的药物洗脱支架,在支架支撑血管的同时,涂层中的药物能选择性地抑制内膜和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和迁移,更为有效地避免了血管再狭窄[11]。然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仍有5%~10%的再狭窄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