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7年第1期
编号:13013280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早期康复患者中的应用评价(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早期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6年2月间68例脑卒中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负性心理状况。 结果 观察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达标率为94.29%,对照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达标率为7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率,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状况,有利于病情稳定与康复,对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因此给予耐心细致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及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关键词] 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康复护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1-0146-04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因[1]。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病死率大大下降,不少脑卒中患者得以恢复,但脑卒中幸存者中约有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2]。为了进一步加深患者和家人对该疾病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自2013年起我院内科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有效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知率,有力地改善了患者的负性心理,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内科经抢救后进入康复期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8例,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9~73岁,平均(61.6±2.2)岁,病程3.3~13.0个月,平均(6.0±0.3)个月。对照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51~74岁,平均(62.1±1.9)岁,病程3.2~12.5个月,平均(6.0±0.4)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临床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即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不受时间限制对患者进行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指导等内容的健康教育。

    1.2.2 观察组 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评价病情制定计划 护士长组织全科护士和主管医师护士对进入康复期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病情恢复现状及需求给予充分评估,并参照脑卒中的临床护理路径要求,有针对性制定出对该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见表1。

    护士每日严格按照路径日程表的内容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等。对已执行的内容在路径表上打“√”并签名。护士长进行抽查,检查护士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见表1。

    1.3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 健康教育达标率参照相关文献制定[3]。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表由本院自行设计,内容包括脑卒中相关知识和康复训练的相关技能,如被动康复训练、体位转移、日常生活功能训练等20项内容,满分为 100分(优秀为90分及以上,良好75~89分,合格为60~74分,低于60分为不合格,达标率=(优秀例数+良好例数+合格例数)/总例数×100%。出院时向患者或家人进行测试。

    1.3.2 患者心理状态分析 参照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4],共有20项,每题4个选项,分别以1~4分计算,包括5个反向选择题,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为实际得分,≥50分为焦虑。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抑郁情况,≥53分为抑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的相关知识达标率为94.29%,康复训练的相关技能达标率为88.57%,对照组相关知识达标率为72.73%,康复训练的相关技能达标率为60.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负性心理状况比较

    观察组焦虑、抑郁发生率为17.14%、25.71%,低于对照组63.64%、57.5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致残率较高,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突然、来势凶猛、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等特点,约有50%~8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和肢体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5]。由于病程长,康复治疗经济花费大,特别是身体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极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躁、消极的心理。许多患者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康复护理,后遗症的发生率仍很高,存活者的致残率超过80%[6]。有资料显示,80%以上腦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一些患者的心理问题相当严重[7], 60%患者得知自己患病后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状态,90%以上的患者有焦虑情绪[8],致使患者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变化。不少患者有负性心理,加上肢体和语言锻炼受苦受累,见效较慢,因此护理人员要运用护理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亲切而又耐心的解释和尽可能解决患者不良心理的问题,减轻其对继续治疗的抵触情绪。

    随着我国现代医学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全新护理理念进一步更新完善,以及医学科研人员对脑血管疾病的深入细致研究,其早期康复护理理念也被广泛应用于此类疾病的系统性辅助治疗[9]。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其能够让护士有预见性主动工作,同时也使患者明确自己有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的护理过程中[10]。在本研究中,我们对脑卒中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要求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健康知识,让患者通过对该疾病知识的了解,有助于改变患者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增强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对患者各种功能的康复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除采用口头讲解、图片、录制等宣教方式对患者与陪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介绍、讲解疾病的发展与发生,使其能正确认识并了解疾病过程和之后一系列的变化,可以通过专栏、健康知识册子和在病区内开设讲座等方式,对患者和陪护人员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指导患者遵医嘱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做好原发疾病的控制[11]。在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过程中,护士长还要对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抽查,并针对抽查存在问题进行改进。护理人员还向患者介绍成功康复的事例,改变患者对疾病的抑郁、焦虑的负性心情,使之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王凤英等[12]按照设计的CNP图,经过对观察组80例患者实施护理后,观察组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采取传统护理方法的对照组,住院时间缩短(P<0.05),认为实施CNP可以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 http://www.100md.com(黄德凤)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