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9年第31期
编号:13442208
消炎痛和布洛芬口服及灌肠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31期
     3 讨论

    诸多文献资料表明[8-10],动脉导管大多在生后10~15 h内发生功能性关闭,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于生后1年完成解剖上的关闭,而影响动脉导管关闭的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肺部扩张、氧含量增加、体循环阻力提升、肺血管阻力下降及前列腺素水平降低等。因早产儿动脉导管壁发育不成熟,或管壁薄、管腔大等情况的出现,使得动脉导管无法重塑及及时关闭,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并产生病理生理改变,常可诱发或促进充血性心衰、慢性肺疾病、颅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的发生发展,故及时治疗PDA可减少上述并发症发生[11-12]。不仅如此,早产儿激肽酶原及缓激肽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且氧敏感度较低,对血管舒张因子敏感性提升,使早产儿动脉导管正常收缩受到影响,造成动脉导管不关闭。

    此外,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早产儿群体中并不少见,多利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但由于PDA的存在,其治疗效果很容易受到影响,待其呼吸有所改善后,肺动脉压力随之降低,但此时能够出现大量左向右分流,造成心力衰竭及呼吸困难情况进一步恶化,特别严重者,甚至无法脱离机械通气。目前国内外相关的临床研究均显示,消炎痛和布洛芬口服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有良好的效果,张可刚等[13]、丁斌[14]均有用消炎痛及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报道,但采用两者口服和灌肠治疗并比较疗效的报道较少。其中,消炎痛及布洛芬均为动脉导管保守治疗中的初始药物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