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9年第34期
编号:13434811
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34期
     从菌群数量可见,大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此类有害菌在IBD患者肠道类的数量均高于健康人群,肠道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柔嫩梭菌的数量均低于健康人群[9],其中CD组的拟杆菌数量大于UC 组,CD组的柔嫩梭菌数量小于UC 组。IB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相比健康人群发生较大变化,肠道有害菌群增加、有益菌群相对减少、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这可能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10-11]。除了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分布有差异外,不同IBD患者之间也存在差异[12]。在本次研究中,CD组的拟杆菌数量大于UC组,而柔嫩梭菌的数量则小于UC组。在临床疾病诊断和疾病分型上,可以考虑利用菌群所表现出的不同失衡特点来辅助诊断疾病[13],缓解IBD患者因肠道镜检带来的痛苦。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做出设想:柔嫩梭菌可考虑作为诊断疾病分型的参考依据之一,柔嫩梭菌作为人体肠道中最常见的细菌,是肠道共生细菌的主要成员,其可为肠道提供能量并起到抗炎作用,是最重要的丁酸盐生产细菌之一[14]。柔嫩梭菌的减少表明其在UC与CD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不同作用。UC组粪便样本中的柔嫩梭菌数量高于CD组,拟杆菌数量低于CD组,此菌群的变化可有助于UC的分型。有学者指出,在传统培养方法及FISH技术下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