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 20203
编号:13501402
从肾与脾胃论治胸痹探析(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1日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3
     血液的生成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心气的气化、心阳的温煦作用。《医碥·血》云“胃中水谷之清气,借脾之运化成血,故曰生化于脾”,故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血液的化生。经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还需在心气的气化作用和心阳的温化作用才能化生血液[3],此即《侣山堂类辨》所云:“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血液的运行既靠心气的推动,又有赖于脾气的固摄。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医学入门·脏腑》云:“人心动,则血行诸经”,心气充沛,血液才能运输到全身。脾气旺盛则血行于脉内不溢于脉外。

    1.2 肾、脾胃与胸痹之“痰瘀滞虚”病机关系密切

    肾与“痰瘀滞虚”病机:(1)痰。水液代谢与肺、脾、肾关系密切,而肾阳的蒸腾气化贯穿全程,《景岳全书·水肿论治》提到“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肾为主水之脏,肾阳不足,气化失常,引起水液输布排泄障碍,可致水湿聚于体内而成痰,阻滞心脉,发为胸痹。《景岳全书·痰饮》云:“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2)虚。肾为脏腑阴阳之本,《景岳全书·命门余义》言:“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旺则心之阳亦旺,肾阴充足则心阴亦充足。若肾阳虚损,无以鼓舞心脏之阳,可造成心阳不振或心气不足,影响血液运行,使血脉痹阻不畅,继而发生胸痹;或肾阴不足,无以资助心阴,使心脉失于濡养,发为胸痹。(3)滞、瘀。肾为生气之源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