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112
编号:13770008
浅谈药剂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25日 《中外医疗》 201112
     【摘要】药剂学在药学科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已进入给药系统时代,我国在药物新剂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药剂学基础理论、制剂新技术和新剂型的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根据我多年来药剂科的工作经验,讨论一下近年来国际药剂学的发展前沿与方向,以探索我国药剂学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 药剂学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4(c)-0183-01

    药剂学是药学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对我国新形势下药学科学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任重道远的作用。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及制剂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德国药师莫尔于1847年出版了第1本药剂学教材《药剂工艺学》,这一教材的问世宣告药剂学正式以一门独立学科现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药理学、细胞药物化学、药物分子传递学及系统工程学等科学的发展、渗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药物剂型和制剂研究已进入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时代,所以21世纪的药剂学是药物制剂向系统工程制品发展的DDS新时代。

    1对现实状况的研究

    以1985年至1998年第2季度为例来分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中心颁发的西药制剂新药证书近1500个,其中属3类新药的复方制剂约90种。

    霜剂、洗剂、橡胶贴片、贴片、药棒、冻胶剂、缓冲片、冲剂、控释眼丸、酊剂、口胶剂、植入剂、肠溶片、涂膜剂、酏剂、含漱剂等17种剂型各1份,所占百分率1.2%。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剂型少,如缓控释等新型制剂少,植入剂仅1个(辽宁省计生所)避孕药。还有一些剂型甚至处于空白,如经鼻腔全身给药制剂,胃内漂浮制剂、肌注缓释剂、结肠粘膜制剂、靶向制剂、渗透泵制剂等。

    (2)低水平重复的制剂较多,普通片剂、针剂和胶囊剂占67.4%,有的品种 ,如氧氟沙星申请新药证108份、生产文号148份,其中单是注射液就有40个厂家在生产。相反,约有2/3的原料药仅有一种剂型,小儿制剂少之又少。

    (3)基础研究薄弱,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相应基础研究少;系统性指导释药机制,模型设计研究以及新辅料开发滞后。

    (4)队伍分散且不稳定,难以形成合力。因药剂研究在新药研究中的特定位置,易被人看重经济效益,所以使原本比较弱的队伍更加分散,院所队伍几乎被冲挎,集体素质不高,个体打游击很难形成合力。

    3新剂型的开发研究

    药剂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就是剂型和制剂的发展和进步。从中国古代的汤、炙、膏、散等到现代的片剂、注射剂、胶囊剂等剂型,以及正在积极发展的药物传输系统等都是发展的结果。

    3.1药物传输系统

    药物传输系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在临床治疗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以下介绍3种给药系统是发展的主流。

    3.2药用新辅料、新工艺、新技术

    药剂辅料在制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新的辅料不断涌现,如:聚乙醇系列等高分子聚合物;黄原胶等生物合成多糖类以及卡拉胶等植物提取物等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制药工业的发展。

    4新制剂品种的开发

    除常用剂型外,从多种剂型、多种用药新途径和新方法考虑开发制剂以提高药效,减低副作用,改善病人用药顺应性,是开发新制剂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开发复方制剂应有充分的临床用药依据和药效学依据,开发原则是应有协同作用,减少副作用。

    5药物制剂的发展趋势

    5.1药物化学对药剂学的挑战

    构效关系、组合化学、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使化学药物设计更合理、目的性更明确、成功率更高。

    5.2制剂处方及工艺设计程序化、标准化

    随着辅料的标准化和制药设备的计算机化,制剂处方及工艺实现人工智能系统控制。

    5.3生物技术的发展对药剂学的挑战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大分子药物品种迅速增加,对安全的、无损伤性的口服给药途径和经皮给药途径剂型的研究是发展的重要方向。

    5.4基因治疗传导系统

    基因治疗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重组基因或核酸导入人体靶细胞内,以纠正基因缺陷或其表达异常,灭活病毒、脂质体和其它微粒是常用载体系统。

    5.5生物芯片成为药物制剂的重要组件

    生物芯片(bio-logical chip)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它的出现将加速基因疗法的发展,也将实现生物传感、信息控制和反馈、药物传输的一体化。

    6结语

    我国药剂学在透皮给药系统、片剂成型理论、药物制剂稳定性理论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今后应在新型药物载体系统的构建和功能研究、药物释放的理论和新型给药系统体内代谢动力模型理论研究、中药制剂的现代化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并注重与现代新技术相结合,为我国的新药发展和制药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建青,杨平存,俞柏方.经皮给药美国的研究近况[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8):455.

    [2]吴镭,平其能,梁文权,等.药剂学研究的现状和对我国药剂学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03(1):25~29.

    【收稿日期】 2011-02-28, http://www.100md.com(左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