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 > 慢性胃炎
编号:13745935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5日 《中外医疗》 201225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2010年间收治的79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中医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评价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价值。结果 本组79例慢性胃炎患者经中医药治疗后,显效71例,有效5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2%,治疗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影响慢性胃炎发病的因素很多,患者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据不同辨证分型对患者实施辨证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慢性胃炎;中医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9(a)-0119-02

    慢性胃炎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它是由多种原因,如:饮食习惯、烟酒刺激、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症[1]。该病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感、恶心、呕吐、烧心、反酸、反复呃逆等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2]。目前,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不理想,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治疗某些慢性疾病。我院自2009—2010年间采用中医药治疗79例慢性胃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本组79例病例,治疗前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HP阳性,通过组织病理活检,发现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病理改变,并排除胃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临床多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不适,常伴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嗳气、泛酸等症状。

    1.2 一般资料

    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28.3岁,病程3~9年,平均4.6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5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5例,伴有肠上皮化生者14例,伴有腺体不典型增生者9例,伴有胃出血5例。中医辨证分型:脾胃虚寒型36例,胃热阴虚型21例,肝胃郁热型14例,肝气犯胃型8例。

    1.3 西医诊断标准
, 百拇医药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下可见点状、片状红斑,并可见出血点,黏膜粗糙不平,黏膜出现水肿、渗出。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黏膜皱褶消失、红白相间、血管显露及呈现结节状或颗粒状。

    1.3 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治。脾胃虚寒型:胃脘痞满或疼痛, 喜温,泛恶清水或痰涎,大便溏薄,舌淡纳呆,舌苔薄白,脉象弦缓或沉缓。党参25 g、白芍20 g、甘草15 g、白术10 g、茯苓10 g、砂仁15 g、桂枝10 g。胃脘部冷疼明显加重者,加干姜、吴茱萸、细辛各10 g,寒饮停留胃中者加半夏10 g。胃热阴虚型:患者多嗳气干呕、口干舌燥、潮热、失眠、多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细数,给予生地黄、北沙参各20 g、枸杞子、当归、石斛、麦冬、白芍各15 g、川楝子10 g、甘草5 g。疼痛较为严重者加元胡、木香各15 g,嘈杂泛酸者加吴茱萸、黄连各10 g。肝胃郁热型:患者胃脘灼痛较为明显,嘈杂反酸,易烦躁发怒,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给予白芍、金钱草、黄芪各15 g,柴胡、黄连、炒栀子、枳实各10 g,生大黄、吴茱萸各5 g,泛酸口苦甚者加乌贼骨10 g,胸脘胀闷者加降香、郁金各10 g。肝气犯胃型:白芍、枳壳各15 g,香附、柴胡各10 g,川芎、佛手、炙甘草各5 g,脐周疼痛者,加乌药、木香各10 g,胸背疼痛者,加瓜蒌、薤白各10 g,痰滞食积者,加神曲、半夏各10 g。以上各药方需加入500 mL水中,1剂/d,分早晚煎服,15 d为1个疗程。
, 百拇医药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病变较治疗前改善3个等级或消失,生化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病情1年内未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胃镜检查胃黏膜病变较治疗前改善至少1个等级,生化检查各项指标有所好转,病情1年内未复发;无效:临床症状未有所改变,胃镜检查胃黏膜病变仍然存在,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仍提示异常,病情反复发作,甚至有所加重。

    2 结果

    该组79例慢性胃炎患者经中医药治疗后,显效71例,有效5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2%,治疗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多认为与理化损伤因素有关,如:免疫因素,病毒、细菌因素入侵因素以及十二指肠液胃反流等。同时,还与患者自身的体质因素、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患者常伴有腹胀、不停嗳气、腹部不适、早饱、恶心、呕吐、反酸、消化不良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慢性胃炎由于病程较长,久治不愈会导致患者精神抑郁,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重了慢性胃炎的病情发展。临床西医治疗慢性胃炎主要是通过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和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为主,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患者正常的胃功能。但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无法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治疗后易反复发作。
, 百拇医药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中“胃脘痛”、“胃痞”、“吞酸”等范畴,而慢性胃炎的病机多为气机郁滞、胃失所养、饮食不洁、情志所伤所致。故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应遵循理气和胃止痛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治[3]。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胃气滞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以及胃络血瘀型等,临床选择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必须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治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根据不同辨证分型对79例慢性胃炎患者实施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多数患者治疗后的1年内病情未有复发,治疗总有效率为96.2%,且治疗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慢性胃炎的治疗关键在于养而不是在于治,因此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患者应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做到少食多餐,避免饮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较大的食物,戒烟戒酒,以免加重对胃黏膜的破坏。同时,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安排作息时间,积极参加运动锻炼是治愈慢性胃炎的关键。

, 百拇医药     目前对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对证候的分布规律也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分型标准。因此,临床中要做到辨证分型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充分观察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分型。中医药治疗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总结宝贵经验,利用循证医学手段,建立公认、客观化的辨证指标,使得中医疗法在慢性胃炎治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影响慢性胃炎发病的因素很多,患者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据不同辨证分型对患者实施辨证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唐晓群.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与药理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 23(18):3453.

    [2] 张春峰.浅谈慢性胃炎在临床中的中医辨证诊断和施治[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2):242-243.

    [3] 宋振霞,王蕾.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1(18):79-80.

    (收稿日期:2012-04-10), 百拇医药(杨志国)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 > 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