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228
编号:1374443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比较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5日 《中外医疗》 201228
     螺旋CT的出现和发展使CT的三维采集和三维显示成为现实。该组资料显示25处钙化斑块,其中有15处为块状钙化影,超声均表示为强回声斑块,后方伴有明显声影,MRI上各序列中均为低信号影,其他10处点状钙化影,MRI检查到2处,说明MRI在一定程度上可检测钙化灶,但与钙化体积和大小有关,在CTA检查中,利用多种重建方法,如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重建(SSD),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来观测,避免了结构重叠,可较好显示血管结构、管腔狭窄情况。CTA可在提供血管腔形态学资料的同时显示硬化内膜斑块及血栓形成[3]。单纯钙化斑块相对稳定,危险低,而非钙化斑块和斑块表面钙化是高危、易损的。

    Cai等[4]依据高分辨MRI上斑块成份提出了分型标准,本文对扫描的53处斑块分型采用了上述分型标准,该研究运用TIWI、FSE-T2 FS、DIR、增强FSE-T2 FS 等多对比加权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成像,对斑块组成成份及形态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MRI对斑块性质的检测具有独特优势,该组53处斑块均采用在自旋回波序列中加预饱和射频带和双反转回波(DIR)序列[5],抑制血流信号的技术,不受血流状态,如涡流、滞流的影响。其优势在于显示斑块的形态及其组成成分,如脂质、出血及纤维组织,不足之处是采集时间相对较长,故在扫描过程中结合超声,对斑块位置进行高选择性扫描,可明显缩短扫描时间。该组研究结果表明,表面不规整的IV-V型斑块对脑梗塞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其危险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斑块。

    无创伤性影像检查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对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能做出准确的评估,其中MRI检查具有明显优势,对管腔狭窄程度、内部成份及斑块表面特征等信息显示明显提高,对于动脉硬化严重程度的评估不再单纯依靠管腔的狭窄,而是更多地考虑是否有斑块形成、斑块的形态和组成成分,无创性影像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易损性斑块,定量地监测病情,为临床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永宗,阮长耿,唐朝枢,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78-579.

    [2] 刘亚平,张莹,王从旭,等.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4):153-155.

    [3] 赵年家,应琦,蔡卫东,等.多层螺旋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6,8(1):11-14.

    [4] Cai JM,Hatsukaml TS,Ferguson MS,et al.Classification of huma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lesion with in vivo multicontrast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J].Circulation,2002,106:1368-1373.

    [5] 楊正汉.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7-89.

    (收稿日期:2012-08-20), http://www.100md.com(陈奕鹏 宋国亮 刘立群 彭述文 赖党强)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