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228
编号:13744575
刍议医学人文(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5日 《中外医疗》 201228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人文的概念逐步进入现代医学领域,医学人文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该文分别从现代医学战争模型的治疗观,医学的发展、局限性、医学科学和医务工作的要求等五个方面讨论医学人文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以期努力达到医学人文对现代医务工作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 医学人文;医学的局限性;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10(a)-0179-02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综合系统。古人“医乃仁术”的经典命题,至今仍然是对“医学”的精辟的诠释;“医亦人学”则同时是面对人体、生命、环境、社会“医学”的内涵真谛的概括。人是动物,便有了生物科学的医学;人是机器,便有了理化科学与技术的医学;人是社会性动物,便有了社会的医学。医学经常要使用科学的方法,但最终目的仍是社会的。作为自然科学的医学,早已为大多数人熟知并接受,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医学仍是科学技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却将它的人文成分的普世性大大忽略了。作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科学意义上的医学,似乎只是在近几十年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然而事实上,医学的人文性早已在人们的思想中有所体现。
, 百拇医药
    1 从医学人文的角度看战争模型的治疗观

    众所周知,20世纪最显赫的发明是抗菌药物[1]。从百浪多息到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创造了割灭与控制大部分传染病的人间奇迹,也创立了一种治疗上的“传染病模式”。首先是找到确切的病原体,再研制一种杀死病原体的药物,这是典型的“战争模式”:在日常医疗的“镜头”中,紧张的诊室与病房就是战壕,劳碌的医生就是战士。敌人、战场、战斗,把治疗关系看成对抗关系。这一点从药物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药物大多以“抗”字开头,就连维生素C都叫“抗坏血酸剂”。当医学人文的学人在倡导反思、敬畏、悲悯、和谐共生时,也许会遭到临床大夫的普遍质疑:道理不错,但不切实际。其实不然,生命存在的一般状态包括:健康、亚健康、疾病。整个的一条人生路就是由这三个状态组成的圆润的曲线。3种状态缺少任何一种,生命曲线的完美性都会被打破。疾病不是敌人,任务不是与它们作战。应更多地研究能否以一种友好的方式对待“敌人”,想办法与之共生,努力把疾病控制在不损害人体的量变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当今的疾病应对中,要舍弃一些“战士思维”,吸取更多的“将军思维”,即战略考量优于战术考量。放弃“对抗、对冲”性思维,代之以复杂系统的内外精细调摄与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的综合改善。医疗中的“战壕意识”、“战争模式”需要反思。绝对的健康、康复是不存在的,因此亚健康状态,带病(带菌、带瘤)皆可益寿延年,而相反,菌群失调恰恰是病态。从医学人文的角度,看战争模型的治疗观容易产生两种迷失:一是把病人当敌人,把疾病与生命混为一谈;二是确立了外界干预占主导的治疗观念。在人类进化史上,优势选择,劣势淘汰的机制决定了人与自然的适应关系。自洽与平衡都来自较少干预的内在反馈调节。从本质上讲,对生命的干预是有限的,也是无益的。
, 百拇医药
    2 从医学人文的角度看医学的发展

    胡适曾对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有过一个忠告,大意是要学会比“慢”,追求适宜的速度与和谐发展,而非简单地比“快”[2]。当代医学的发展用“一日千里”形容并不为过,每小时有数以万计的实验报告在打印、发表。但是医学职业水准,职业忠诚,医疗制度,道德境界能否说也随着实验室里的进步而进步吗?过分崇拜技术,过分依赖技术而导致了职业心理的变质,职业操守的迷失,医学技术的冷峻和客观取代原本的亲情与仁爱。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劳碌的医疗生活常泥于“术”而疏于“道”。当然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医生,而应从制度上找根源,专家门诊超负荷运转,哪有时间充分沟通?医疗服务失去了它应有的优雅与从容,沦为哑巴医疗。医学发展究竟该何去何从?也许这样一句墓志铭可以带给一些启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简简单单的十几个字可以真实地表达近200年来人类医学与医疗的心态与姿态,代表了一种理性的谦卑,传达出了医学人文的朴素境界。

    我们希望人文的医学与科学的医学呈现“苹果梨”的关系,然而现实中两者仅仅是“鸡尾酒”的状态。这是两种不完全等同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境界大别。后者是形合,仅仅是一种生硬的叠加,似乎只是为了体现人文而说人文。而前者则是神合,完全融为一体。
, http://www.100md.com
    3 从医学人文的角度看医学的局限性

    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第一个层面的基点,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第二个层面的中坚,对患者生命的终极关怀是医学关怀的最高层面和极致。在自然法则面前,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归程,人类医学永远无法冲破生命的大限。人们所能做的仅仅是提高生存质量,克服生命危机,在死亡来临之前,准备一些拖延之策和调侃的“噱头”,然后含笑随它而去。

    人生是一幕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该谢幕时就得离场。再好的医学也只能治好一部分病,而治不好命,这就是质朴的自然之心,敬畏之心。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都应常怀这份质朴之心。技术先进了,办法多了,花费高了,但是医学对于生命象限,对于苦难拯救的所能抵达的高度似乎并没有根本的改观。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医学在延长平均期望寿命方面没有多大贡献,即医学对于延长人类物种“生命租期”基本上无能为力。如果医学的能力如此有限,应该怎么办?人们的税收中应该有多少应该投入医学研究?我们是否应该继续捐钱给“癌症慈善协会”? 反观生命的价值问题,人们也不得不思考:医疗分配是否合理?一方面有人无法接受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却有人占用大量的资源去拯救已无价值的生命。当巨额的资金投入发展中国家的卫生设施能拯救更多的生命时,给器官移植投入巨资是否合理?时至今日,还只能在人为干预和自然选择间作有限的挥洒。而且还正是因为过度、鲁莽的干预支付沉重的代价。比如抗生素的滥用,过度的放疗与化疗,被各种器械和药物折腾得毫无尊严和从容的死亡过程。诚然,人们在驱杀病因,却在制造着新的更沉重的痛苦;我们在驱赶死神,却同时赶走了生命终结时那一份安详与宁谧,让通往天堂地狱的归途充满恐惧与惊咋。在这方面,“病入膏肓”应该带给我们更多哲学启示。医学永远无法包治百病,无法在疾病与健康领域全知全能。面对疾病,我们必须先知敬畏,而后谋进取。然而,承认“膏肓”的存在,并不是无所作为,不思进取,也不是处事圆滑,自留退路,而是承认医学的探索性,客观地对待医疗的潜在风险。, http://www.100md.com(赵玥)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