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针灸推拿合中药治疗面瘫病450例报告
[摘要] 目的 探究针灸推拿合中药治疗面瘫的有效方式。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450例面瘫患者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 412例临床治愈,16例显效,22例好转,有效率100%。结论 对于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推拿合中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采取分期治疗方式,紧扣住要点,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与好转。
[关键词] 面瘫;针灸;推拿;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10(a)-0116-02
现代医学认为面瘫其发病原理与病毒感染关联,局部遭遇低温刺激造成面神经管等炎症或者缺血与水肿等,或者诱发自主神经出现功能紊乱以及部分营养血管痉挛,压迫面部神经发病[1]。本文选取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450例面瘫患者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50例,其中男女分别为269例、181例,年龄跨度为4~73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程为1~70 d,急性期与恢复期分别为282、168例。
2 治疗方法
2.1 急性期治疗
2.1.1 针刺治疗 以手足阳明经穴加灸,对风寒加足三里温针灸,对风热加曲池,对热毒炽盛加大椎与曲池,对耳后痛加完骨与中渚穴,日针1次30 min左右时间[2]。
2.1.2 耳针 对神门、面颊以及眼、目1与目2,皮内针以及针刺耳朵,每天1次,每次1 h、一只耳朵,4 d轮换耳朵。
, 百拇医药 2.1.3 中药疗法 祛风寒方药:取秦艽、白术、茯苓、生地、熟地、当归、川芎、白芍、羌活、独活、石膏、白芷、细辛、黄芪、防风、甘草、全蝎、、白附子、僵蚕,剂量分别为12、12、12、15、15、15、12、15、12、12、50、12、3、12、12、6、3、12、12 g。1剂/d,分2次水煎服。疏风热方药: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豆豉、薄荷、芦根、桔梗、全蝎、白附子、僵蚕、甘草,剂量分别为12、15、10、12、15、12、8、20、12、3、12、12、6 g。1剂/d,分2次水煎服。泻火解毒方药:金银花、紫花地丁、虎杖、板蓝根、黄精、侧柏叶、赤芍,剂量分别为20、25、35、30、15、15、15,1剂/d,分2次水煎服。外敷法则以鲜仙人掌去皮捣糊加冰片对患处轻敷[3]。
2.1.4 按摩治疗 对患者局部取颊车、地仓、巨髎、颧髎、阳白、风池、太阳、翳风、瞳子髎、承浆、完骨等穴位,远端取合谷、列缺、后溪、足三里、照海、申脉等穴位,1次/d 20 min时间按摩治疗,1个疗程10 d,之间间隔为2 d。在按摩治疗中,坚持颊车、地仓、 颧髎、阳白、太阳、翳风、瞳子髎、承浆、完骨处自我按摩,并搓揉面部,2次/d,过不少于30 min。
, http://www.100md.com
2.2 恢复期治疗
2.2.1 针刺治疗 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平补平泻,取穴面瘫六透穴于患侧下关直刺1.5 寸达到针感麻,1次/d 30 min留针,期间对阳白、四白两穴,太阳、地仓两穴为一组,使用电子针灸穴位治疗仪实时配合治疗。
2.2.2 耳针 对面颊、目 1、目 2、眼、神门、肝、脾、肾,皮内针以及针刺耳朵,1次/d,1 h/次、一只耳朵,4 d轮换耳朵。
2.2.3 中药疗法 方药:当归、川芎、生黄芪、全蝎、白附子、僵蚕、赤芍、地龙、桃仁、红花,剂量分别为15、12、12~120、3、12、12、12、12、10、10 g,1剂/d,分2次水煎服。
2.2.4 按摩治疗 局部取风池、完骨、翳风、阳白、鱼腰、瞳子髎、太阳、颊车、地仓、四白、巨髎、颧髎、承浆等穴:,远端取合谷、列缺、后溪、足三里、照海、申脉等穴:1次/d 20 min时间按摩治疗,1个疗程10 d,之间间隔为2 d。在按摩治疗中,坚持颊车、地仓、 颧髎、阳白、太阳、翳风、瞳子髎、承浆、完骨处自我按摩,并搓揉面部,2次/d,过不少于30 min。治愈标准为眼睑正常闭合以及其他功能正常,好转为改善症状但有面部肌肉功能障碍。
, 百拇医药
3 结果
450例患者中,412例临床治愈,16例显效,22例好转,治愈率、显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91.56%、3.56%、4.88%,治疗时间为10~75次,有效率100%。
4 讨论
面瘫又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学认为其发病属于正气欠缺和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导致风邪侵害脉络,导致患侧呈现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出现面部肌肉弛缓,牵拉歪斜。《灵枢·经筋》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针灸可以加快微循环中的粒线流,促进红细胞集聚化解和往返活跃,提高血氧含量,改善微循环,缓解瘀血水肿,促进面神经恢复。本组患者针灸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少阳经穴为辅,疏通颜面经气,通经活络,与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理念相吻合。中药治疗中川芎、红花、方中桃仁等可实现活血化瘀和通络活络,多种药物综合促进理气通窍、温通经络、通络止痛,治疗效果较好[4]。诊断要及时准确,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疗。科学诊断是治疗的前提与基础,对于面瘫诊断要抓住典型特征,观察额部皮肤皱纹状况,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眼裂的对称情况及大小变化,眼结膜有无充血或者溃疡症状,瞳孔有诶有变大,鼻唇沟变化以及鼻孔状态,面颊部是否对称以及变化,口角、口唇以及人中等部位是否对称、偏斜等。
, 百拇医药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动态检查,对于患者的病情发展做到第一时间获知信息,针对性地改进治疗方案。在对面瘫疾病要进行有效的锻炼预防工作,要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其后条件,科学制定锻炼项目,以合适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活动,如太极拳、舞剑、散步等,并且进行长期坚持,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对风寒的耐受能力,避免劳累与大量出汗之后陡风寒诱发面瘫。
在采取针灸推拿合中药治疗中,要注意做好保护,在面瘫治疗活动中,对患者要进行重点保护,要在早清晨以及夜晚时候进行重点保护,因为这一时间段天气较凉,患者应当戴口罩。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能够充分休息,减少精神刺激以及疲劳过度,房事节制,保证具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促进身体康复。要禁止烟酒以及刺激性食物,保持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要保证饮食具有充足的营养,并且易消化和营养均衡,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搭配[5]。以热毛巾在患处进行热敷,毛巾热度以患者能够耐受的程度为标准,坚持每天2次热敷,时间累计40 min左右,并采取闭眼、耸鼻以及努嘴和鼓腮等面肌康复训练,减少面肌萎缩风险[6]。对于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推拿合中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采取分期治疗方式,紧扣住要点,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与好转。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苏广成.面瘫发病原理探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9,3(1):64.
[2] 王升旗.针灸在面瘫治疗中作用分析[J]. 北京中医, 2010,5(2):88-89.
[3] 曹正直.中药配合面瘫治疗研究[J].江苏中医, 2011,6(2):56-57.
[4] 徐扣华.面瘫治疗注意事项[J].湖北中医杂志, 2011,6(1):108.
[5] 万严峻.面瘫治疗期间营养搭配原则[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10,5(2):19.
[6] 孙晔.面瘫治疗配合体育锻炼重要性[J].湖北中医杂志,2009,9(4):65-66.
(收稿日期:2012-05-03), 百拇医药(吴陈民)
[关键词] 面瘫;针灸;推拿;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10(a)-0116-02
现代医学认为面瘫其发病原理与病毒感染关联,局部遭遇低温刺激造成面神经管等炎症或者缺血与水肿等,或者诱发自主神经出现功能紊乱以及部分营养血管痉挛,压迫面部神经发病[1]。本文选取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450例面瘫患者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50例,其中男女分别为269例、181例,年龄跨度为4~73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程为1~70 d,急性期与恢复期分别为282、168例。
2 治疗方法
2.1 急性期治疗
2.1.1 针刺治疗 以手足阳明经穴加灸,对风寒加足三里温针灸,对风热加曲池,对热毒炽盛加大椎与曲池,对耳后痛加完骨与中渚穴,日针1次30 min左右时间[2]。
2.1.2 耳针 对神门、面颊以及眼、目1与目2,皮内针以及针刺耳朵,每天1次,每次1 h、一只耳朵,4 d轮换耳朵。
, 百拇医药 2.1.3 中药疗法 祛风寒方药:取秦艽、白术、茯苓、生地、熟地、当归、川芎、白芍、羌活、独活、石膏、白芷、细辛、黄芪、防风、甘草、全蝎、、白附子、僵蚕,剂量分别为12、12、12、15、15、15、12、15、12、12、50、12、3、12、12、6、3、12、12 g。1剂/d,分2次水煎服。疏风热方药: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豆豉、薄荷、芦根、桔梗、全蝎、白附子、僵蚕、甘草,剂量分别为12、15、10、12、15、12、8、20、12、3、12、12、6 g。1剂/d,分2次水煎服。泻火解毒方药:金银花、紫花地丁、虎杖、板蓝根、黄精、侧柏叶、赤芍,剂量分别为20、25、35、30、15、15、15,1剂/d,分2次水煎服。外敷法则以鲜仙人掌去皮捣糊加冰片对患处轻敷[3]。
2.1.4 按摩治疗 对患者局部取颊车、地仓、巨髎、颧髎、阳白、风池、太阳、翳风、瞳子髎、承浆、完骨等穴位,远端取合谷、列缺、后溪、足三里、照海、申脉等穴位,1次/d 20 min时间按摩治疗,1个疗程10 d,之间间隔为2 d。在按摩治疗中,坚持颊车、地仓、 颧髎、阳白、太阳、翳风、瞳子髎、承浆、完骨处自我按摩,并搓揉面部,2次/d,过不少于30 min。
, http://www.100md.com
2.2 恢复期治疗
2.2.1 针刺治疗 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平补平泻,取穴面瘫六透穴于患侧下关直刺1.5 寸达到针感麻,1次/d 30 min留针,期间对阳白、四白两穴,太阳、地仓两穴为一组,使用电子针灸穴位治疗仪实时配合治疗。
2.2.2 耳针 对面颊、目 1、目 2、眼、神门、肝、脾、肾,皮内针以及针刺耳朵,1次/d,1 h/次、一只耳朵,4 d轮换耳朵。
2.2.3 中药疗法 方药:当归、川芎、生黄芪、全蝎、白附子、僵蚕、赤芍、地龙、桃仁、红花,剂量分别为15、12、12~120、3、12、12、12、12、10、10 g,1剂/d,分2次水煎服。
2.2.4 按摩治疗 局部取风池、完骨、翳风、阳白、鱼腰、瞳子髎、太阳、颊车、地仓、四白、巨髎、颧髎、承浆等穴:,远端取合谷、列缺、后溪、足三里、照海、申脉等穴:1次/d 20 min时间按摩治疗,1个疗程10 d,之间间隔为2 d。在按摩治疗中,坚持颊车、地仓、 颧髎、阳白、太阳、翳风、瞳子髎、承浆、完骨处自我按摩,并搓揉面部,2次/d,过不少于30 min。治愈标准为眼睑正常闭合以及其他功能正常,好转为改善症状但有面部肌肉功能障碍。
, 百拇医药
3 结果
450例患者中,412例临床治愈,16例显效,22例好转,治愈率、显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91.56%、3.56%、4.88%,治疗时间为10~75次,有效率100%。
4 讨论
面瘫又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学认为其发病属于正气欠缺和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导致风邪侵害脉络,导致患侧呈现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出现面部肌肉弛缓,牵拉歪斜。《灵枢·经筋》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针灸可以加快微循环中的粒线流,促进红细胞集聚化解和往返活跃,提高血氧含量,改善微循环,缓解瘀血水肿,促进面神经恢复。本组患者针灸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少阳经穴为辅,疏通颜面经气,通经活络,与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理念相吻合。中药治疗中川芎、红花、方中桃仁等可实现活血化瘀和通络活络,多种药物综合促进理气通窍、温通经络、通络止痛,治疗效果较好[4]。诊断要及时准确,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疗。科学诊断是治疗的前提与基础,对于面瘫诊断要抓住典型特征,观察额部皮肤皱纹状况,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眼裂的对称情况及大小变化,眼结膜有无充血或者溃疡症状,瞳孔有诶有变大,鼻唇沟变化以及鼻孔状态,面颊部是否对称以及变化,口角、口唇以及人中等部位是否对称、偏斜等。
, 百拇医药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动态检查,对于患者的病情发展做到第一时间获知信息,针对性地改进治疗方案。在对面瘫疾病要进行有效的锻炼预防工作,要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其后条件,科学制定锻炼项目,以合适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活动,如太极拳、舞剑、散步等,并且进行长期坚持,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对风寒的耐受能力,避免劳累与大量出汗之后陡风寒诱发面瘫。
在采取针灸推拿合中药治疗中,要注意做好保护,在面瘫治疗活动中,对患者要进行重点保护,要在早清晨以及夜晚时候进行重点保护,因为这一时间段天气较凉,患者应当戴口罩。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能够充分休息,减少精神刺激以及疲劳过度,房事节制,保证具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促进身体康复。要禁止烟酒以及刺激性食物,保持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要保证饮食具有充足的营养,并且易消化和营养均衡,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搭配[5]。以热毛巾在患处进行热敷,毛巾热度以患者能够耐受的程度为标准,坚持每天2次热敷,时间累计40 min左右,并采取闭眼、耸鼻以及努嘴和鼓腮等面肌康复训练,减少面肌萎缩风险[6]。对于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推拿合中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采取分期治疗方式,紧扣住要点,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与好转。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苏广成.面瘫发病原理探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9,3(1):64.
[2] 王升旗.针灸在面瘫治疗中作用分析[J]. 北京中医, 2010,5(2):88-89.
[3] 曹正直.中药配合面瘫治疗研究[J].江苏中医, 2011,6(2):56-57.
[4] 徐扣华.面瘫治疗注意事项[J].湖北中医杂志, 2011,6(1):108.
[5] 万严峻.面瘫治疗期间营养搭配原则[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10,5(2):19.
[6] 孙晔.面瘫治疗配合体育锻炼重要性[J].湖北中医杂志,2009,9(4):65-66.
(收稿日期:2012-05-03), 百拇医药(吴陈民)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口腔科 > 口腔颌面部炎症 > 面神经麻痹(面瘫、Bell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