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4年第1期
编号:13143325
66例产科患者DIC凝血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5日 祁新蕾 李燕梅
第1页

    参见附件。

     2 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的血常规中的血小板要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凝血检验结果比较(x±s)

    ■

    3 讨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主要表现为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凝聚、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弥漫性微血栓,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2],从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溶血、器官损害、休克等表现,是一种弥散且隐匿的广泛性微血管凝血,是很多疾病在发展中的病理及生理状态,若未给予及时治疗,常常会危及患者生命[3-4]。

    正常人体的血液中存在凝血、抗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在生理情况下,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保持血液的流体状态与可凝固性[5]。但病理情况下,当血液中存在促发或激活凝血状态的因子时,破坏了凝血与抗凝血系统间的平衡,导致全身弥散性血液凝固。妊娠、产后等因素都会使血小板升高、血小板粘附性增强和大量纤溶酶原及凝血因子蓄积,血液凝固性增强,造成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而产后绒毛、羊水等因子都会进一步促发凝血。特别是剖宫产的产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