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的研究进展(1)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肺动脉瓣膜狭窄(PS)是心脏瓣膜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的介入治疗方法在手术创口和并发症方面存在优势,使其逐步取代了外科手术。该研究就当前PBPV的治疗方法和术后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肺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a)-0197-02
在先天性心脏病中,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 PS)是较常见的。PS发病率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8~10%,其中在新生存活的婴儿上发病率约为0.05%。从地域上看,亚洲的发病率比欧洲的发病率高,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因素有关。PS治疗的传统方法是在低温、体外循环下,通过外科手术切开狭窄的瓣膜或进行瓣环及流出道成形。该方法存在需开胸、手术创伤大、风险高、输血、疤痕、恢复慢等缺点,死亡率为0%~20%[2], 有5%~10%患儿术后中远期出现再狭窄,需第2次手术治疗。1982年Kan等首次成功为一个8岁的肺动脉瓣狭窄儿童患者进行了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 ,PBPV)[3]。我国从80年代中期在各大城市尝试PBPV并日趋成熟。
1 肺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是一种由于肺动脉瓣结构异常造成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在血流动力学上的变化表现为右心室收缩时肺动脉瓣不能正常张开完全,导致右心室排血受阻,右室收缩压升高,继发右心流出道心肌肥厚、右心增大,进而继发三尖瓣返流、右心功能改变甚至衰竭,长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可导致狭窄的瓣膜后受湍流冲击而出现肺动脉窄后扩张。
根据PS病理解剖位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