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探究(2)
该次研究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5%,效果理想(P<0.05);对我院治疗总体满意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达95%(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该次研究中,实验组护理后2例重度疼痛、2例发生感染、3例出现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低于对照组(4例水肿、5例重度疼痛、4例感染、6例出现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P<0.05),见表3。
表 3 两种护理方法的患肢水肿疼痛和感染情况
3 讨论
因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的主要原因,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并且在患者骨科大手术后3-5d内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凝结,使得血液停留在患者静脉中,继而引起白细胞的大量聚集,造成患者内膜等发生损害。对于这种并发症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引起患者肺栓塞、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严重患者甚至出现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从DVT发病原因来说,患者要想形成深静脉血栓必须具有以下三个条件,即:血管壁损伤、血流瘀滞、凝血功能亢进。目前,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且患者治疗过程中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从而造成患者治疗后长期治疗效果不理想,后遗症较多,药物依从性较差[4]。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 百拇医药
近年来,早期护理干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该研究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5%,效果理想(P<0.05);对该院治疗总体满意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达95%(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5]结果类似。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方法相比优势较多,这种护理模式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治疗成功率,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范化的内容,是一种责任心加爱心的延伸,其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心理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入院后均伴有一些临床症状,严重患者甚至出现肿胀、溃疡、疼痛等症状,再加上患者长期治疗心理不免会产生消极、恐惧等心理。心理护理能够让患者知道自己的治疗方法以及护理效果等,消除患者消极心理,使患者能够更好的接受治疗、配合护理,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避免患者拒绝治疗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2) 抗凝、溶栓及祛聚治疗的护理。目前,临床上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常规方法更多的采用抗凝、溶栓及祛聚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患者护理,用药前要加强患者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检测,并且要仔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血性疾病,并且患者用药过程中要对其肝肾功能进行动态监测。此外,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凝血酶时间监测,将其值高于对照值1.5倍。患者用药后要加强患者生命特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痛、意识模糊等症状,对于出现异常患的者要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干预,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最后,患者治疗后要加强保暖等护理,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可以联合采用阿司匹林、双嘧达祛等袪聚药物辅助治疗[6]。
, 百拇医药
(3) 肿消、止痛等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且多数患者出现肿胀等临床症状,为了减少患者疼痛等临床上可以采用肿消散进行治疗,这种药物主要有:芒硝、冰片等组成,药物根据一定的比例加入三黄散。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芒硝临床上能够帮助患者脱水,冰片则能够增强患者皮肤通透性,三黄散则具有活血化瘀等作用,临床上采用这种药物能够改善患者血液循环,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患者用药治疗时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等适当的增减药物剂量,并且患者治疗时要加强患者皮肤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变化等,并准确控制好患者用药时间并对其进行及时更换[7]。
(4) 鼓励患者加强锻炼。治疗后,很多患者会出现侥幸、盲目兴奋等心理,再加上部分患者耐受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好,再加上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等,难免会出现厌恶或过激行为。此时,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坚定患者的信念,需加强患者健康教育,稳定患者的情绪,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待患者病情恢复后,需加强患者肺部功能训练,以帮助患者肺部功能恢复,这样既能使患者的自身免疫得到提高,还能早日康复。但是,应该根据临床情况使患者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进行运动,并且要控制好运动量,以免适得其反[8]。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护理后2例重度疼痛、2例发生感染、3例出现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低于对照组(4例水肿、5例重度疼痛、4例感染、6例出现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9]结果类似。根据本人经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护理干预效果理想,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于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可以及时更换治疗方案。但是,该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实验组病例数相对较少,且患者临床症状等差异不显著;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存在较大人为误差,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10]。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且其形成原因较多,临床上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效果理想,能够促进DVT的早日康复,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玉珍,张震宇,郭淑丽.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J].实用妇科杂志,2007,23⑴:53.
[2] 杨鸿群,陈华征,黄跃金.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⑵:37-38.
[3] 张佑玲,曹丹丹,张琰.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和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⑷:47-48.
[4] 李滨,连晓宁,潘洪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J].当代医学,2011,17⑼:71.
, 百拇医药
[5]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11-614.
[6] 江红.妇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10):1377-1378.
[7] 卢运萍,林善群.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4):60-62.
[8] 奚卫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0,9(4):64-66.
[9] 魏玉莲,王克芳.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39-40.
[10] 李玉,吴婷婷,王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38-239.
(收稿日期:2014-09-16), 百拇医药(叶玉真)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该次研究中,实验组护理后2例重度疼痛、2例发生感染、3例出现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低于对照组(4例水肿、5例重度疼痛、4例感染、6例出现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P<0.05),见表3。
表 3 两种护理方法的患肢水肿疼痛和感染情况
3 讨论
因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的主要原因,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并且在患者骨科大手术后3-5d内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凝结,使得血液停留在患者静脉中,继而引起白细胞的大量聚集,造成患者内膜等发生损害。对于这种并发症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引起患者肺栓塞、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严重患者甚至出现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从DVT发病原因来说,患者要想形成深静脉血栓必须具有以下三个条件,即:血管壁损伤、血流瘀滞、凝血功能亢进。目前,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且患者治疗过程中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从而造成患者治疗后长期治疗效果不理想,后遗症较多,药物依从性较差[4]。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 百拇医药
近年来,早期护理干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该研究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5%,效果理想(P<0.05);对该院治疗总体满意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达95%(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5]结果类似。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方法相比优势较多,这种护理模式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治疗成功率,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范化的内容,是一种责任心加爱心的延伸,其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心理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入院后均伴有一些临床症状,严重患者甚至出现肿胀、溃疡、疼痛等症状,再加上患者长期治疗心理不免会产生消极、恐惧等心理。心理护理能够让患者知道自己的治疗方法以及护理效果等,消除患者消极心理,使患者能够更好的接受治疗、配合护理,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避免患者拒绝治疗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2) 抗凝、溶栓及祛聚治疗的护理。目前,临床上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常规方法更多的采用抗凝、溶栓及祛聚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患者护理,用药前要加强患者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检测,并且要仔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血性疾病,并且患者用药过程中要对其肝肾功能进行动态监测。此外,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凝血酶时间监测,将其值高于对照值1.5倍。患者用药后要加强患者生命特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痛、意识模糊等症状,对于出现异常患的者要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干预,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最后,患者治疗后要加强保暖等护理,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可以联合采用阿司匹林、双嘧达祛等袪聚药物辅助治疗[6]。
, 百拇医药
(3) 肿消、止痛等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且多数患者出现肿胀等临床症状,为了减少患者疼痛等临床上可以采用肿消散进行治疗,这种药物主要有:芒硝、冰片等组成,药物根据一定的比例加入三黄散。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芒硝临床上能够帮助患者脱水,冰片则能够增强患者皮肤通透性,三黄散则具有活血化瘀等作用,临床上采用这种药物能够改善患者血液循环,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患者用药治疗时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等适当的增减药物剂量,并且患者治疗时要加强患者皮肤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变化等,并准确控制好患者用药时间并对其进行及时更换[7]。
(4) 鼓励患者加强锻炼。治疗后,很多患者会出现侥幸、盲目兴奋等心理,再加上部分患者耐受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好,再加上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等,难免会出现厌恶或过激行为。此时,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坚定患者的信念,需加强患者健康教育,稳定患者的情绪,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待患者病情恢复后,需加强患者肺部功能训练,以帮助患者肺部功能恢复,这样既能使患者的自身免疫得到提高,还能早日康复。但是,应该根据临床情况使患者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进行运动,并且要控制好运动量,以免适得其反[8]。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护理后2例重度疼痛、2例发生感染、3例出现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低于对照组(4例水肿、5例重度疼痛、4例感染、6例出现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9]结果类似。根据本人经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护理干预效果理想,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于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可以及时更换治疗方案。但是,该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实验组病例数相对较少,且患者临床症状等差异不显著;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存在较大人为误差,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10]。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且其形成原因较多,临床上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效果理想,能够促进DVT的早日康复,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玉珍,张震宇,郭淑丽.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J].实用妇科杂志,2007,23⑴:53.
[2] 杨鸿群,陈华征,黄跃金.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⑵:37-38.
[3] 张佑玲,曹丹丹,张琰.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和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⑷:47-48.
[4] 李滨,连晓宁,潘洪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J].当代医学,2011,17⑼:71.
, 百拇医药
[5]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11-614.
[6] 江红.妇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10):1377-1378.
[7] 卢运萍,林善群.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4):60-62.
[8] 奚卫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0,9(4):64-66.
[9] 魏玉莲,王克芳.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39-40.
[10] 李玉,吴婷婷,王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38-239.
(收稿日期:2014-09-16), 百拇医药(叶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