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8年第33期
编号:13266868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征象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的临床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25日 《中外医疗》 2018年第33期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8.33.177

    [摘要] 目的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影像学征象和病变危险度分级。方法 方便选择2011年4月—2017年4月该院GIST患者80例,均采取多层螺旋CT横断位扫描,对其影像学征象、病变危险度分级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低度危险,23例中度危险,11例高度危险;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其肿瘤生长方式、平扫密度、最大径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影像学应用在GIST诊断中能通过分析其征象判定病变危险度,进而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危险度分级;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征象;CT诊断;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5;R730.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11(c)-0177-03

    GIST属于消化道间叶肿瘤[1],在胃肠道肿瘤中,其占比为2%左右[2],常见于年龄>40岁的中老年群体中[3],在食管、胃、直肠与小肠中较为多见[4],腹膜及系膜后区较少见。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提升,GIST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多数学者指出, GIST属于潜在恶性病变,危险程度与预后关系密切[5],因而合理科学治疗方案的制定离不开正确的危险度分级。现通过分析该院2011年4月—2017年4月80例GIST患者的CT影像学征象,判定其病变危险度分级,以期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有效的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80例GIST患者参与研究。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均值(53.95±10.72)岁。所选患者均接受过完整的切除手术,证实患有肠道间质瘤。术前均行CT扫描(多数平扫+增强扫描),存在上腹部不良反应者43例,呕血黑便31例,5例腹部肿块,1例其他不良反应。

    1.2 方法

    1.2.1 仪器、试剂及扫描参数 应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Emotion-16螺旋CT,嘱患者扫描前12 h常规禁食,扫描前0.5 h饮用1 000 mL的温水或20 mL60% 泛影葡胺+1 000 mL水对比剂分次口服。先行常规平扫再实施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经患者肘部正中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80~100 mL对比剂碘海醇,控制注射速率在2.5~3.0 mL/s,待完成注射行动脉期与静脉期扫描,必要时延迟扫描CT扫描过程中的相关参数设置为:层距:5 mm,层厚:5 mm,螺距1.0,150~300 mAs,110或130 kV,采用0.75 mm薄层重建图像,多平面重建,仿真内窥镜等。

    1.2.2 方法 对肿瘤发生位置、生长方式和数量详细记录,对肿瘤的大小及密度仔细观察,了解肿瘤形状、内部情况以及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分析肿瘤强化程度,判定是否相连于肠胃道。

    1.3 分级标准

    参照美国国立卫生院制定的标准[6],與患者影像学资料结合判定肿瘤危险度,共分为4级,具体如下:肿块最小径<2 cm且核分裂像<5/50 hpf为极低危险;最小径在2~5 cm,核分裂成像<5/50 hpf为低度危险;肿块最小径5~10 cm,核分裂像<5/50 hpf为中度危险;肿块大小任意,核分裂像>5/50 hpf为重度危险。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GIST主要CT影像学征象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能对肿瘤边界、内部结构、密度、形态、大小、生长方式以及对邻近脏器的侵犯情况清楚显示出来。大致CT影像特点可以归纳如以下几点:①胃、肠道壁实性肿块;②<5 cm的肿块,一般边界趋向清楚,密度也趋向均匀,可呈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较小病灶如<2 cm的病灶可在胃肠道壁上呈膨胀性改变,增强扫描中度或明显强化;③>5 cm肿块,常可见坏死、囊性变和出血,强化不均匀,边界不清,特别当肿瘤坏死穿破表面和肠道相通时,肿块内可见液气平面;④转移征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临近结构组织的浸润转移;相应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特别是肝脏转移多见,其次为肺转移;腹腔种植转移,腹水形成。

    2 结果

    研究结果提示小肠或者胃间质瘤占比高,部分患者能见钙化灶,四周组织明显受压,因而边界不清晰,见表1。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部分可伴有平滑肌瘤和(或)神经鞘瘤的不完全分化,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其不包括完全由平滑肌细胞起源的平滑肌累肿瘤和由神经细胞或神经鞘细胞起源的神经源性肿瘤。

    该研究中所有患者病理检查同时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学上主要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呈束状交叉或弥漫性排列,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CD34、KIT蛋白(CD117) 多数表达阳性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特征,在胃肠道间质肿瘤细胞浆内与细胞表面CD117进行广泛表达,但是在非胃肠道间质肿瘤肿瘤细胞中不会有表达存在,因为CD117的特异性与灵敏度较高,所以临床上通常会将其作为确诊胃肠道间质肿瘤的重要指标。同时核分裂象指标和肿瘤的危险度有直接关系。, 百拇医药(王建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