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3年第5期
编号:13170397
镜鉴香港“抗非”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1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3年第5期
     《中国医院院长》:香港抗击SABS的经验有哪些?

    胡定旭:2003年SARS时,很多人批评香港应对不力。但其实几年后再回顾香港的处理方式,很多外国专家均发表文章指出,要是当时香港没有这样处理,可能会导致全球出现更多的死亡病例。

    从公共卫生角度来说,香港抗击SARS有三点很重要的经验:首先是通报(communication),比如突然出现一种未知疾病,或者说哪家医院出现了传染性疾病患者,可以迅速地给所有的医院、诊所发送消息预警;第二是协作(co-ordination),处理重大事件时,不同机构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SARS时,有些医院间没有及时沟通,错过了控制疫情的先机;第三是隔离(contain),尤其是对传染病要尽快隔离,不能抱着“再观察一下”的心态,否则就会导致更大面积的人群感染。当时,我们动用信息系统和人力,一级一级地追踪病源,最终将很多情况确定了下来。

    《中国医院院长》:在重大公卫事件中,香港的医疗和疾控机构间是如何合作的?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

    胡定旭:内地的情况是,医疗机构所属的管理单位不同,一旦发生公卫应急事件,疾控机构只能提醒大家“小心”,并无权力指挥他们如何去做。实力较强的大医院还可以应对,小医院便难以获得必要的帮助。所以内地的医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香港的特殊性在于,拥有全港2/3病床的公立医院,全部隶属于医管局;另外,卫生防护中心(HPC)虽然属于政府机构,但与医管局的合作紧密,沟通有效。毕竟医管局曾经也是政府管理部门,大家是合作伙伴关系。医管局也很需要HPC在公卫事件中发挥追踪、隔离的作用,否则患者越来越多。例如SARS时期每天新增100多名患者,仅靠医疗系统就很难处理。HPC和内地的疾控部门联系亦很紧密,发生疫情会马上通报。

    《中国医院院长》:为了有效应对SAgS,香港在玛嘉烈医院建设传染病防控大楼,北京则专门兴建了小汤山医院。您认为哪种方式更合适?

    胡定旭: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有不同的看法。北京可以在7天内建好小汤山医院,香港可能就做不到。玛嘉烈医院总共只有108张病床,即使算上周边的11家医院,其病床总数也只有1400张左右,但SARS期间一天就新增100余位患者。

    其实香港也在考虑,是否要建设一个类似小汤山医院的场所。因为SARS期间遇到的一个问题是,200名SARS患者的接触人群可能多达2000人。其中有疑似患者,也有普通人。排除感染可能需要等上7天,如何将其有效隔离,便是一个问题。香港政府一直想找能隔离大批人群的场地,但却无果。为此,香港还曾考虑过在特殊时期由政府接收酒店,对接触人群进行隔离管理。例如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时,香港政府在乌溪沙等远离市区的地方接收了部分酒店,安置隔离人群。

    所以,不能单纯评论哪种方式更好。我认为至少在SARS时期,建立小汤山医院是对的。后者应该一直存在,并保持相应的应急功能。

    为了降低隔离医院的运营成本,平时也可以将其改造为多功能培训中心,在特殊情况时期,再发挥其隔离的功能。, 百拇医药(高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