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5年第10期
编号:13117118
北京探索打破医院编制围墙
http://www.100md.com 2015年5月15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5年第10期
     近日,北京市公布《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公立医院退出编制管理,但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此后,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将先行选择个别单位试点,试点有望今年启动。

    该《意见》一出台,便引起了业界的一片哗然。有医生坦言,一旦取消了编制,医生的待遇和身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点让人十分担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三甲医院医生表示,医院里编制内和编制外的人员确实有一定的差别,虽然在很多地方两者的收入水平持平,但在公积金、医保、养老金和休假、奖金红利方面相差依然很大,并且编制外的人员在职位晋升(如申请行政职务)方面是有很大困难的。

    行业内由于编制问题引起的普遍焦虑依然存在。“卫生领域对于编制的需求相当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原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唐维新指出,但是这与取消公立医院事业编制并没有太大冲突,或者说这种冲突正在逐渐缩小。冲突主要源于传统观念上将编制捧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也因为在编和非在编人员在待遇、养老和各项补贴红利方面有一定的差别。但是这种现象正在发生变化。

    唐维新告诉《中国医院院长》,现阶段的医院里,医师中在编人员数量上要多于非在编人员,而在全体职工里则差不多对半分。但随着大型三甲医院的急剧扩张,由此带来了人员的增加,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非在编人员;且等级越高的医院,编制比例越低。面对这一现状,公立医院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导向上始终是缩小编制内外差距,淡化编制,并逐渐取消编制;而对于职工的管理,则是慢慢从人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变化。

    对此,体制内医生集团创始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主任医师孙宏涛表示,取消公立医院的事业编制,是医生正式迈向“社会人”角色的第一步,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要想切实落实这一政策,必须“真断奶”,取消编制后面的相关利益,才有可能消除“编制不平等”现象。

    孙宏涛认为,“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或许有助于减少改革阻力,但是“自然减员”的方式对于老医生并没有任何影响,反而可能造成他们更不愿意离开体制,离开了毕竟就回不来了;与此同时,这一政策把新医生进入大医院并获得事业编制的路给阻断了,那么他们就可能更愿意直接进入民营医疗环境。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编制更加稀缺,体制外的医生进不去,体制内的医生更不愿意出来。

    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机构性质不能变,因为这关系到政府赋予的职能、给予的投入和对人员实行的管理政策;但编制制度必须要改,其关键在于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的改革。唐维新如是表示道,所以北京市此次出台的这一政策十分必要且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各大公立医院也应积极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缩小编制内外差距,消除编制外歧视,完善薪酬机制,努力实现同工同酬。, http://www.100md.com(陈天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