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5年第19期
编号:12785644
给“儿科医生缺乏症”下处方(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1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5年第19期
     廖新波:近两年,尤其是今年,医学生招生遇到前所未有的冷遇,众多高分学子不愿从医。相比整个外部世界,这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反差。以香港地区为例,长期以来,香港的高考状元大多倾向于填报医科,除了医科自身“自由职业”、收入高和工作稳定的特点之外,最主要的是整个社会尊重医生这个职业,愿意去学的都是考生中的佼佼者。在往年,特别是内地恢复高考后的几年,报考医科的都是高分人群,都是最顶尖的学生。作为一门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不论中外,医学教育均被视为“精英教育”。我觉得与其说是精英教育,不如说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一种精英教育的环境。高分是否意味着精英,低分是否就意味着低能?这还要看今后培养出来的结果。进校前,只能说有些专业,成绩好的才能进入,成绩不好的,根本连进入的机会都没有。成绩好只是医学生入门第一步。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医学教育是逐步从精英教育走向“机会教育”的,因为一开始,并不是高分者的第一选择,给次高分者机会;当读完高至天花板的书后,再进行规范化培训与考试。考完之后,并不是根据自己的理想选择专业,而是根据行医过程中“附加值”多寡来选择。形成了“低分者”被迫选择冷门专业。一切都在机会中选择。假如中国考生高分者望医却步,而导致从医的门槛低很多时,何来精英之说?社会如此看待医生这个职业已经令人感慨了,现在连卫生部门也对自己的医生如此失去信心,其心可悲矣。
, http://www.100md.com
    让医学生爱上儿科专业

    黄国英:如何让大家喜欢当医生,尤其喜欢当儿科医生?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美国很重视引导毕业生选择专业。美国医学生是毕业后才开始分专科,而不是在院校中。他们会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专业引导。一种方式是测算,如美国医师协会定期更新医生的数量和患者数量的比例;另一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调节,如在一些偏远地区,以优渥的报酬吸引人才。

    作为医院院长,如何才能留住儿科医生呢?我认为留人才应具备三个要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要让他们有职业的荣誉感、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并且要有和社会相匹配的、体面的生活。儿科医生的基本生活有保证,才没有后顾之忧;儿科医生感到职业生涯可以不断进步,才能长期坚守在岗位上。这是一个综合性因素。除此之外,整个社会也有义务营造氛围,不只针对儿科医生,而应从整个医疗领域的工作环境、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着手。政府想通过出台一两个政策就解决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要想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医疗体系人才培养的问题,这要求从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医疗保障体系乃至社会层面上来解决问题,包括紧张的医患关系问题。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医务人员的价值,营造一个尊重医学、尊重医务人员的氛围,这才是治本之道。
, 百拇医药
    廖新波:对于解决儿科医生缺乏现状,我有两个建议。一是从招生就开始“计划”未来需求量。各专业根据社会的需求设定年度需求量向社会招聘,所有专业单列考试,让考生试前选择。既可以避免歧视,又可以使考生根据供需与爱好来选择。如果考完再选择,无人报考的专业,通过以降分的方式来“处理”冷门专业,必定会使冷门专业雪上加霜。二是通过提高短线专业的最低工资或服务价格来吸引医生的扩充。尤其儿科,其“创收”能力不如其他专业,更多的是用时间和技能对待患者。

    庄一强:就目前来讲,缓解儿科医生缺乏,首要是解决儿科医生的待遇问题。有必要让儿科医生的工资比内科医生高30%。这或许能够缓解儿科医生之荒。其次是在医学院校重建儿科系,从在校生中培养儿科医生。但后者的作用在于改善5~10年后的儿科医生数量,并不能救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亦晚矣。我希望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不要在其他医学专科重现。, http://www.100md.com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