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之局,痛点何解?(1)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各级妇幼机构面临巨大挑战。
撑的撑死,饿的饿死,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下,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更是呈现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状态——大医院人满为患,承载能力超负荷;小医院门可罗雀,发展长期滞后。
大医院心有余力不足
对于孕产妇来说,好医院的建档战早已硝烟弥漫。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又赶上中国传统的“猴年”,各大城市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和妇幼保健院,迎来了一场不可回避的挑战。
为了应对今年的生育高峰,不少医院采取开设夜班门诊,优化就诊流程,加强人员培训,扩充产科床位等措施,尽最大努力整合医院资源,但却依然捉襟见肘。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告诉《中国医院院长》,面对“二孩”政策,该院的压力的确有所增加,为了减少就诊人员的排队时间,改善其就医体验,该院正在进行产科出诊建大卡和产科就诊的流程改造。
, http://www.100md.com
“B超和产科特需门诊是两个需要排队的地方。产科特需门诊是因为优质资源比较抢手,而B超排队是每个妇产医院不可回避的痛点。尤其是二孩政策后,超声科室的压力明显加大了。”段涛表示,超声科室的压力不仅在于增长的孕产妇数量,更因为当下有要二孩意愿的普遍为高龄产妇,其产前筛查难度增加。
段涛介绍,为了改善B超排队时间过长和产科就诊时存在的其他问题,该院专门成立了两个工作小组,其中B超服务改善项目小组由段涛亲自负责。同时,该院整合了三个院区的产科服务工作,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也优化了就诊流程。此外,该院还更加合理地分配工作,把可替代性的工作交给非一线人员,最大限度地将一线人员的时间投入到诊间,力争为更多的就诊者服务。
而正如段涛所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出现在医院,这些高龄产妇带给妇幼保健机构更大的压力。
高龄再生育人群普遍面临着七大临床问题:生育能力下降、流产概率高、出生缺陷高、产儿并发症增加、产后出血增加、高龄再生育的妊娠并发症、高龄再生育的妊娠合并症等。高龄产妇自身的身体因素直接影响了她们的再生育能力,并有着更大的健康风险,为了应对这一压力,且能给高龄产妇提供更好服务,不少医院专门开设了再生育门诊。
, 百拇医药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开设再生育门诊已有一段时间,该院母婴健康中心主任蒲杰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再生育门诊不是一个单项门诊,评估的内容也是一个系列,牵涉到多学科的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过,为了保障高龄产妇的生产安全,他们医院依然通过合理调度,优化流程,为有需求的人提供再生育门诊服务。
蒲杰介绍,该院再生育门诊从孕前干预管理、指导到最后分娩都有一整套的服务流程,并汇集生殖辅助、优生咨询、产前诊断、产科,甚至妇科、内科、儿外科的专家一起会诊,对高龄女性这一高危人群的再生育进行全面的精细化的服务,同时提供“一站式”服务。
然而,尽管好医院在拼命挖掘自身接诊能力,但相对于暴增的需求而言,优质的妇幼机构资源总是有限。譬如在北京,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3月,北京市建档量已经达到38000人,而预估未来一年全北京市的分娩量可能将超过40万人。
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彭振耀告诉《中国医院院长》,2015年海淀区分娩量为41000人,而2016年截至目前为每个月5000人。对于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来说,2015年平均每月分娩量为800~900人,到2016年每月平均增幅都在50%以上,超过1200人。
, http://www.100md.com
为了应对生育高峰的亲临以及高龄产妇的增多,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已经通过加大医务人员培训力度,理顺就医流程、加强人员储备及投入、加大内部挖潜,扩充产科床位等措施来缓解压力。“高龄产妇的增多,对医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通过加强对人员的培训,确保每一位产妇的安全;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就医流程,提升就医体验;此外也不断招聘人员来解决人手短缺问题,今年已经招收80余名新员工,达到了人员总数的10%。”
彭振耀表示,医院已尽最大可能扩充接诊能力,满足需求。不过,他也坦言,因为人员、床位等原因限制,该院的年承载能力在15000人左右,再多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后,不仅对妇幼保健院有所影响,未来对儿童医院也是一个压力。湖南省儿童医院副院长李爱勤告诉《中国医院院长》,“二孩”政策刚刚全面放开,对该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生儿科室,该科室的压力明显比其他科室重。
但他也表示,因为政策刚刚放开,该院目前的接诊能力还是可以应对的。不过,他坦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高龄产妇比重大,这不仅给后续的出生缺陷埋下了隐患,同时对于当下妇幼保健机构的产前筛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李爱勤看来,现在妇幼保健机构的压力更大,尤其是超声科室。如果妇幼保健机构没有把好关,未来“出生缺陷”可能就会给儿童医院带来不小的压力。
在已经打响的“二孩”生育战中,各大医院都在尽可能地扩充接诊能力,并为高龄产妇提供生产安全的保障,但基于设备、人员、床位等客观条件限制,依然不能满足需求。孕产妇在抱怨,而这些“高大上”的医院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妇幼保健院却门可罗雀。
基层妇幼发展滞后之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妇幼保健服务从个别专项服务逐步扩展到覆盖妇女儿童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面服务。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妇幼保健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幼保健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发展的机遇,但机遇之下却也蕴藏着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的弊端。, 百拇医药(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