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测定位法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抽血的应用
[摘要] 目的:为探索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抽血方法,应用目测定位法穿刺新生儿桡动脉抽血,以提高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抽血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3月新生儿科使用目测定位法行桡动脉穿刺抽血的200例的情况。结果:185例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抽血一次成功,成功率达92.5%。结论: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抽血目测定位法的应用是可行的,特别是微循环差的危重新生儿及所需的检查血量较大时,采用桡动脉抽血更易抽足所需血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婴儿;新生;桡动脉抽血;目测定位法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25-02
新生儿传统检验标本的采集一般抽取外周静脉血及股静脉血,外周静脉血量小,出血慢,而股静脉采血难度相对较大,一般需要两人配合才能完成操作,由于婴儿的哭闹、躁动很容易使针头穿出血管外而导致抽血量不足、血肿的形成或穿刺失败,或因强烈的刺激引起患儿反射性排尿,污染无菌区,甚至造成感染。对于循环衰竭的危重新生儿,因股动脉搏动弱,难以摸到搏动,股静脉穿刺难于成功。因此,在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前提下采用桡动脉抽血,根据桡动脉解剖位置通过目测定位法抽血,取得了良好效果。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3月我科采用目测定位法抽取桡动脉血200例,其中185例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达92.5%,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2009年3月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抽血采用目测定位法采集血标本共200例,其中男98例,女102例,日龄最小为2 h,最大为42 d,平均日龄10 d,胎龄最小30周,最大39周,出生体重最轻1 030 g,最重4 055 g,平均体重 2 450 g,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8例,早产儿40例,肺炎53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5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轻度窒息8例,重度窒息3例。本组由6个人用同一方法操作,抽取血量0.5~12.0 ml。
1.2 方法
1.2.1 用物准备 一次性注射器(根据血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一次性5.5号头皮针,一杰碘,无菌棉签,无菌棉球,3M微孔通气胶布,试管等。
1.2.2目测定位法患儿平卧,操作者左手握紧患儿待穿刺侧手,掌面朝上,以拇指固定患儿手掌,其余4指放置患儿手掌背侧,食指托于腕关节处,使之仰伸30°~45°,常规消毒后,右手持5.5号头皮针(连接好注射器)与皮肤呈15°~20°(肥胖者进针角度适当加大,20°~30°),在腕中纹(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处,约为中线与外侧的1/2处为穿刺点进针[1],穿刺成功后血液会自动涌入头皮针胶管,适当固定,抽取所需血量后拔针,加压止血5~10 min[2]。可用3M微孔通气胶布压住无菌棉球并绕腕部1周按压,不宜过紧,并注意观察该侧手指血运情况,止血后及时放松按压。
2 结果
送检血液生化标本符合检验要求,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2.5%,进针后要退出皮下重新调整穿刺部位的有11例,占5.5%;穿刺不成功有4例,占2.0%;穿刺点出现血肿者1例,占0.5%,为抽血后按压不当所致。
3 讨论
3.1桡动脉解剖特点
桡动脉在前臂中远段走行于肱桡肌和桡侧屈腕肌间,在桡骨茎突部远端分为2支;1支于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绕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至手掌深面,末端与尺动脉深支吻合,构成掌深弓;1支在鱼际肌表面或穿拇短展肌向下至手掌,与尺动脉末端吻合,形成掌浅弓。在桡骨茎突掌面,桡动脉分支行于不同方向,动脉浅显[3]。
3.2目测定位法进行新生儿桡动脉抽血方便可行
新生儿出生后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较少,四肢血管细,血管充盈度差[4],外周静脉采血,由于出血慢,抽血时间长,血标本容易出现凝血和溶血现象,影响检验结果,难以抽取足够的血量,需重复抽血,且容易破坏静脉血管,影响静脉输液,增加患儿的痛苦[5];而股静脉采血难度相对较大,一般需要两人配合才能完成操作;触摸法桡动脉搏动不明显,新生儿哭闹不合作,特别是循环衰竭的危重儿及肥胖儿,动脉搏动更不明显。另外,很多医院为了减少职业暴露机会,要求医护人员在采血操作时戴手套,触摸动脉搏动就更加困难[1],而目测定位法不存在这些问题。根据解剖位置在腕中纹(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处进针进行采血即可。
3.3 目测法穿刺成功的关键
首先,穿刺成功主要取决于操作者左手以拇指固定患儿手掌,其余4指放置患儿手掌背侧,食指托于腕关节处,不可托起关节上的肌肉,以免影响位置的判断。定位不准确,穿刺失败。其次,穿刺点尽量选择在第1与第3条横纹肌之间,此处桡动脉位置表浅、固定、走向较直、易暴露。穿刺点越近心端动脉走行越深,不易固定,穿刺难度较大。
3.4目测法的优点
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本组达92.5%,尤其是对于循环衰竭的危重新生儿及哭闹不合作的新生儿更为实用,不会因为摸不到桡动脉搏动而导致穿刺失败;桡动脉采血操作简单[6-7]、方便、易暴露,抽血后便于观察,护士可一个人操作,无需他人协助,减少了人力消耗。同时也减少了患儿着凉及减少感染的概率。本组无感染的发生。
3.5 穿刺后的护理
新生儿凝血机制差,血管脆弱,如患儿有凝血机制障碍者慎用动脉穿刺。穿刺时尽量减少反复进针,以免造成血管损伤出血,形成血肿,本组1例患儿出现穿刺点血肿,为抽血后按压不当所致,后经及时处理后痊愈。穿刺后应按压穿刺点5~10 min,不宜过紧,并注意观察该侧手指血运情况,止血后及时放松按压。
3.6 目测定位法的应用
新生儿桡动脉穿刺目测定位法的应用是可行、实用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华梅,潘小英,钟燕芳,等.目测法行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6,13(9):36-37.
[2]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3-314.
[3]崔慧光.系统解剖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4-175.
[4]刘五芬,王莉燕.新生儿外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96.
[5]杨朝霞,李小容,石靖.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211.
[6]崔惠娅,王玉玲.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4):128.
[7]许芙蓉.小儿头静脉穿刺术的点滴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120-121.
(收稿日期:2009-06-15), 百拇医药
[关键词] 婴儿;新生;桡动脉抽血;目测定位法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25-02
新生儿传统检验标本的采集一般抽取外周静脉血及股静脉血,外周静脉血量小,出血慢,而股静脉采血难度相对较大,一般需要两人配合才能完成操作,由于婴儿的哭闹、躁动很容易使针头穿出血管外而导致抽血量不足、血肿的形成或穿刺失败,或因强烈的刺激引起患儿反射性排尿,污染无菌区,甚至造成感染。对于循环衰竭的危重新生儿,因股动脉搏动弱,难以摸到搏动,股静脉穿刺难于成功。因此,在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前提下采用桡动脉抽血,根据桡动脉解剖位置通过目测定位法抽血,取得了良好效果。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3月我科采用目测定位法抽取桡动脉血200例,其中185例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达92.5%,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2009年3月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抽血采用目测定位法采集血标本共200例,其中男98例,女102例,日龄最小为2 h,最大为42 d,平均日龄10 d,胎龄最小30周,最大39周,出生体重最轻1 030 g,最重4 055 g,平均体重 2 450 g,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8例,早产儿40例,肺炎53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5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轻度窒息8例,重度窒息3例。本组由6个人用同一方法操作,抽取血量0.5~12.0 ml。
1.2 方法
1.2.1 用物准备 一次性注射器(根据血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一次性5.5号头皮针,一杰碘,无菌棉签,无菌棉球,3M微孔通气胶布,试管等。
1.2.2目测定位法患儿平卧,操作者左手握紧患儿待穿刺侧手,掌面朝上,以拇指固定患儿手掌,其余4指放置患儿手掌背侧,食指托于腕关节处,使之仰伸30°~45°,常规消毒后,右手持5.5号头皮针(连接好注射器)与皮肤呈15°~20°(肥胖者进针角度适当加大,20°~30°),在腕中纹(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处,约为中线与外侧的1/2处为穿刺点进针[1],穿刺成功后血液会自动涌入头皮针胶管,适当固定,抽取所需血量后拔针,加压止血5~10 min[2]。可用3M微孔通气胶布压住无菌棉球并绕腕部1周按压,不宜过紧,并注意观察该侧手指血运情况,止血后及时放松按压。
2 结果
送检血液生化标本符合检验要求,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2.5%,进针后要退出皮下重新调整穿刺部位的有11例,占5.5%;穿刺不成功有4例,占2.0%;穿刺点出现血肿者1例,占0.5%,为抽血后按压不当所致。
3 讨论
3.1桡动脉解剖特点
桡动脉在前臂中远段走行于肱桡肌和桡侧屈腕肌间,在桡骨茎突部远端分为2支;1支于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绕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至手掌深面,末端与尺动脉深支吻合,构成掌深弓;1支在鱼际肌表面或穿拇短展肌向下至手掌,与尺动脉末端吻合,形成掌浅弓。在桡骨茎突掌面,桡动脉分支行于不同方向,动脉浅显[3]。
3.2目测定位法进行新生儿桡动脉抽血方便可行
新生儿出生后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较少,四肢血管细,血管充盈度差[4],外周静脉采血,由于出血慢,抽血时间长,血标本容易出现凝血和溶血现象,影响检验结果,难以抽取足够的血量,需重复抽血,且容易破坏静脉血管,影响静脉输液,增加患儿的痛苦[5];而股静脉采血难度相对较大,一般需要两人配合才能完成操作;触摸法桡动脉搏动不明显,新生儿哭闹不合作,特别是循环衰竭的危重儿及肥胖儿,动脉搏动更不明显。另外,很多医院为了减少职业暴露机会,要求医护人员在采血操作时戴手套,触摸动脉搏动就更加困难[1],而目测定位法不存在这些问题。根据解剖位置在腕中纹(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处进针进行采血即可。
3.3 目测法穿刺成功的关键
首先,穿刺成功主要取决于操作者左手以拇指固定患儿手掌,其余4指放置患儿手掌背侧,食指托于腕关节处,不可托起关节上的肌肉,以免影响位置的判断。定位不准确,穿刺失败。其次,穿刺点尽量选择在第1与第3条横纹肌之间,此处桡动脉位置表浅、固定、走向较直、易暴露。穿刺点越近心端动脉走行越深,不易固定,穿刺难度较大。
3.4目测法的优点
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本组达92.5%,尤其是对于循环衰竭的危重新生儿及哭闹不合作的新生儿更为实用,不会因为摸不到桡动脉搏动而导致穿刺失败;桡动脉采血操作简单[6-7]、方便、易暴露,抽血后便于观察,护士可一个人操作,无需他人协助,减少了人力消耗。同时也减少了患儿着凉及减少感染的概率。本组无感染的发生。
3.5 穿刺后的护理
新生儿凝血机制差,血管脆弱,如患儿有凝血机制障碍者慎用动脉穿刺。穿刺时尽量减少反复进针,以免造成血管损伤出血,形成血肿,本组1例患儿出现穿刺点血肿,为抽血后按压不当所致,后经及时处理后痊愈。穿刺后应按压穿刺点5~10 min,不宜过紧,并注意观察该侧手指血运情况,止血后及时放松按压。
3.6 目测定位法的应用
新生儿桡动脉穿刺目测定位法的应用是可行、实用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华梅,潘小英,钟燕芳,等.目测法行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6,13(9):36-37.
[2]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3-314.
[3]崔慧光.系统解剖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4-175.
[4]刘五芬,王莉燕.新生儿外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96.
[5]杨朝霞,李小容,石靖.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211.
[6]崔惠娅,王玉玲.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4):128.
[7]许芙蓉.小儿头静脉穿刺术的点滴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120-121.
(收稿日期:2009-06-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