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1期
编号:12036276
双分支阻滞53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分析心电图双分支阻滞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双分支阻滞患者的年龄结构、病因、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60岁以上患者41例,占77.3%。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多见。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见各种类型心律失常。超声心电图结果为60.3%的患者心房、心室增大或心房心室同时增大,主动脉瓣狭窄者占5.6%,左室射血分数(LVEF)<50%者15例,占28.3%。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53例双分支阻滞患者中确诊冠心病31例,占58.4%。结论:双分支阻滞常发生于老年患者,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Lenegre病、Lev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钾血症等器质性疾病,其进展程度取决于基础心脏病性质和病程进展速度,预后不良。

    [关键词] 双分支阻滞;器质性心脏病;预后不良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b)-069-02

    室内传导系统为三分支系统,即右束支、左前分支、左后分支。此三支中任意两支传导异常的组合称为双分支阻滞。双分支阻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而右束支阻滞伴左后分支阻滞比较少见。双分支阻滞常发生在老年患者,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预后不良。本文回顾性分析53例双分支阻滞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包括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门诊、住院的双分支阻滞患者53例。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39~92岁,平均(70.2±8.6)岁。60岁以上患者41例,占77.3%。

    1.2 研究方法

    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心电图诊断标准:QRS时限≥0.12 s;电轴左偏-45°~-90°;aVL导联呈qR型;右胸导联呈rsr′、rsR′、rSR′,或M型QRS波群,R′高于R(偶呈宽而有切迹的R波);Ⅰ、V5、V6导联S波增宽(S波宽于R波,或S>40 ms)。收集整理50例资料。

    1.3 右束支阻滞伴左后分支阻滞心电图诊断标准

    QRS时限≥0.12 s;额面QRS电轴+90°~+180°(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电轴右偏);Ⅰ、aVL导联呈rS型,下壁导联呈qR型(Ⅲ、aVF导联q波为必要条件),且q波≤0.04 s;右胸导联呈rsr′,rsR′,rSR′,或M型QRS波群,R′高于R(偶呈宽而有切迹的R波);Ⅰ、V5、V6导联S波增宽(S波宽于R波,或S>40 ms);当V1导联呈宽而有切迹的R波时,R波峰时间>0.05 s,V5、V6导联室壁激动时间正常。收集整理3例资料。

    2 结果

    2.1 年龄结构分布

    年龄最小39岁,最大92岁。39~50岁4例,51~59岁8例,60岁及以上41例,占77.3%。

    2.2 疾病病因种类分析

    53例双分支阻滞患者中冠心病31例(58.4%),包括急性心肌梗死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22.6%),主动脉瓣狭窄3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高血钾症1例,心功能不全3例,胸闷待查1例,单纯双分支阻滞1例。

    2.3 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

    房性早搏占总心搏数>1%者32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28例,阵发房扑(包括短阵)2例,阵发房颤3例,持续性房颤6例,室性早搏(室早)29例,出现多源室早10例,成对室性早搏7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1例。间歇性一度房室阻滞1例,间歇性二度房室阻滞1例。

    2.4 超声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

    53例患者中,有24例左心室扩大(45.2%),左心房扩大8例,左心房左心室均扩大5例,室壁运动异常16例,主动脉瓣狭窄3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全心扩大1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者15例,占28.3%,心脏结构及功能未见改变2例。

    2.5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53例患者中,确诊冠心病31例(以至少1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为有意义的病变),占58.4%。其中,单支病变21例,双支病变9例,3支病变1例。冠状动脉病变分布:左前降支19例,发生率为45.2%,左回旋支11例,右冠状动脉12例。

    3 讨论

    双分支阻滞患者中年龄60岁以上者41例,占77.3%,提示双分支阻滞多见于老年人。

    本文疾病病因种类分析结果表明,双分支阻滞患者大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病等,预后不良。

    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是双分支阻滞中最常见的一种,本文中有50例。右束支伴左后分支阻滞是一种少见的双分支阻滞,但病因与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相同,本文中有3例。

    文献报道,冠心病时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的发生率为40%~60%,急性心肌梗死时,此种双分支阻滞发生率为5%~7%,部位以前壁、前间壁最多见[2]。右束支及左前分支的近端在室间隔膜部下方紧密靠近,该区域处于所谓心脏骨架(cardiac skeleton)的四个半环相连的中央部位,该部由于心脏收缩时的牵张压迫,是退行性变及纤维化最易发生的场所。右束支及左前分支近端的供血都来自冠状动脉前将支的室间隔第一穿支,因此心肌的慢性损害和急性缺血,它们都容易同时遭到损害[1]。本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左前降支狭窄更为多见。此外,急性心肌梗死时,右束支阻滞伴左后分支阻滞的部分患者,室间隔几乎全部或大部分发生梗死,超声心动图显示室壁运动异常,室间隔出现矛盾运动。该部位心肌梗死存在双支或三支冠状动脉病变,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严重狭窄,预后较差。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双分支阻滞的第二常见病因。20%~25%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出现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主动脉瓣病变也是双分支阻滞常见病因,尤其是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纤维钙化可扩展到此双分支[2]。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左心室扩大,主动脉瓣病变,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

    无论是原发性心肌病还是继发性心肌病,均可呈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单纯的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无明显心脏病征象,没有症状,心脏大小正常,考虑Lenegre病可能,本文1例。该病可能发展为完全性室内阻滞和发生阿斯综合征,病理检查显示局限于传导系统的硬化及退行性改变。

    Lev氏病和Lenegre病属同一类疾病,称原发性传导系统疾病。原发性传导系统疾病的发生率约16%,而其中23%为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该病随年龄增长,二尖瓣环、中心纤维体、室间隔膜部和肌部的顶端以及主动脉根部正常发生渐进性纤维化和钙化,而室内传导系统解剖位置邻近左侧纤维支架的某些结构,因此较易受累,出现传导异常。室间隔肌部顶端纤维化损伤右束支和左前分支,便出现该双分支阻滞。

    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主要见于心内膜垫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以及二尖瓣换瓣术后[2]。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双分支阻滞患者可合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与其基础心脏疾病有关。

    综上所述,双分支阻滞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程进展取决于基础心脏病性质和病程进展速度,预后不良。双分支阻滞死亡率高的原因与基础心脏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有症状的双分支阻滞患者若出现高度或完全性房室阻滞,需要安装永久性起搏器。

    [参考文献]

    [1]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80.

    [2]郭继鸿.新概念心电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63.

    (收稿日期:2010-03-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