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的康复与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5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1388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医院内治疗与家庭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新型康复模式对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30 例脑性瘫痪患儿给予院内药物治疗、运动、物理疗法及家庭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新型康复模式,以1年时间为标准,观察疗效。结果:经过1年的治疗观察,多数患儿取得较好疗效,经χ2 检验,3个不同年龄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内治疗与家庭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新型康复模式对脑性瘫痪患儿治疗效果较好,且患者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关键词] 脑性瘫痪,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b)-102-02
脑性瘫痪( 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指发育早期阶段(出生前后1个月)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表现主要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常伴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及行为异常等[1]。据最近小儿脑瘫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 1~6 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92‰,这是一组不可低估的数字[2]。故脑瘫的防治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由于儿童处于脑发育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脑功能代偿最大的时期,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是脑瘫有效防治的关键[3-5]。现就本院对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治疗,谈谈自己的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儿内科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30 例脑性瘫痪患儿,男76例,女54例;年龄2 个月~1岁73例、1~3 岁35 例、4~7 岁22例。其中,痉挛型71例,肌张力低下型20例,混合型21例,强直型10例,手足徐动型3例,共济失调型4例,震颤型1例。智力正常76例,轻度智力低下50例,严重智力障碍4例。病因:新生儿重度窒息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20例、其他原因所致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69例、早产儿40例、低出生体重儿35 例、胆红素脑病2例、原因不明2例。
1.2 治疗与护理
1.2.1 药物治疗 所有患儿均给予静脉点滴脑细胞活化剂治疗,有脑蛋白水解物、神经节苷酯或胞二磷胆碱,三磷酸腺苷以及辅酶A等。12~14 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按摩等康复治疗。治疗间隔2周后进行第2疗程,所有患者的治疗均持续3个疗程以上。
1.2.2 运动及物理疗法根据对每个患儿的评价结果,制定个体化运动训练方案。采用德国的Vojta法、英国的Bobath 法、日本的山本法等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按摩,每日2次,30 min/次。另采用经络导平仪、蜡疗、水疗及音乐治疗,每日1次。根据不同月龄和年龄小儿神经发育顺序进行诱导反射性的促进和抑制,降低肌张力、解除四肢末端的痉挛以矫正异常姿势,对肌张力低下患儿,增强肌张力以维持正常姿势,促进患儿正常抬头、坐、爬、站立、行走、手指精细运动的发育,促进患儿协调能力及平衡能力的建立。
1.2.3 健康教育患儿入院后,护士要主动、热情关心患儿,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关系。患儿及家长入院后会突然感到周围环境陌生,生活方式改变,更主要的是面对一个脑瘫的孩子,父母感到很无助,患儿及家长往往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和精心照顾,因此护士应热情接待患儿,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的护患关系。对患儿家属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其树立信心、肯定自己,共同帮助患儿克服自卑心理。
住院期间,根据患儿月龄及年龄大小对其父母及家属进行指导 。首先与母亲及家属交谈,评估他们对育儿知识的了解及对此病的认识程度、心理状态,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母亲、家属及患儿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通过教育,使家长共同参与,密切配合,达到最佳疗效。向患儿家长讲述脑瘫的病因,相关知识及康复锻炼、行为干预的重要性,使他们更多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和护理注意事项;对某些操作予以示范,教会家属运动疗法及语言训练方法。同时帮助家长设计周密的游戏计划、游戏方法和游戏目标,让患儿在游戏中得到锻炼。
婴幼儿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早期干预,给患儿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声音刺激:依据患儿年龄和病情给予摇铃声,不同种类的背景音乐,家人的呼唤等刺激。在不同的位置播放音乐磁带,或者与患儿说话,帮助患儿自如、准确地找到声源,锻炼患儿的眼、耳协调能力。视觉刺激:可给予不同颜色的气球、会动的东西,与患儿进行目光与语言的交流等。触觉刺激:可以通过多种玩具和游戏进行,如布娃娃、小球等各种可抓的玩具,开展抓、握、扔、拍等游戏。运动功能训练:帮助并教会家长加强患儿控制头部、翻身、坐、爬、站、行走等功能训练,注意利用家庭的环境,配合语言、玩具等多种诱导方法,并与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进行被动、辅助、主动训练。语言训练:语言交流能力包括发音器官的训练,语言的矫正,应采取逐渐教学法,开始时教说单字、单词、认物、认人,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教会家长根据月龄给婴儿做婴儿操;注意正确的体位,患儿的睡眠姿势,抱起的姿势,患儿玩时的姿势都要注意纠正,避免异常摆放。教育家长要有耐心,在孩子高度集中时进行交流和沟通,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字都要慢慢地做慢慢地说,让孩子知道你在做什么和说什么。并且要反复做同一个动作、说同一个字,不厌其烦,直到孩子明白为止。
脑性瘫痪患儿的咀嚼、吞咽功能较差,应教会家长正确喂食。选择食物种类要合适,应逐步过渡,从奶、流质、半流质、软食、固体食物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进食时间要合理。注意保护孩子避免受凉,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发生呼吸道感染等。按时预防接种,注意安全,避免外伤、烫伤等意外。
1.2.4 疗效判定判定标准:疗效评价时间以1年为标准。显效:运动功能明显恢复或接近正常,智力、感觉能力明显提高。有效:运动能力有所提高,并得到医生与患儿家长的确认。无效:各方面均无明显改善。
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数据为分类变量资料,选用行×列表χ2检验进行数据处理,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经过1年的治疗观察,多数患儿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经χ2检验,3个不同年龄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年龄越小,疗效越好,有效率越高。见表1。
3 讨论
婴幼儿期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脑的代谢最快,代偿力强。尤其1岁以内婴儿大脑处于迅速生长期,异常姿势和运动尚未固定,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可以使脑细胞修复再生,而给予运动或感觉等刺激又可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和髓鞘形成。早期的干预及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早期治疗能有效抑制原始反射,较易矫正异常姿势,使患儿运动功能迅速得到改善,并尽可能地避免重度痉挛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较好。
脑性瘫痪是由于出生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导致以运动障碍为主的残疾,常伴有智力、语言、视觉和感、知觉障碍,而且这些障碍往往会制约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因此对脑瘫儿童的康复应该采取全面综合方法,即医院内专业治疗和家庭健康教育指导相结合,使家长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参与到患儿的康复进程中,并在逐渐改善患儿运动障碍的同时,通过教育康复,提高患儿智力水平,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8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