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醒脑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颅脑损伤昏迷68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5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1291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醒脑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颅脑损伤昏迷的促醒作用。方法:将136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鼻饲自拟醒脑汤,治疗30 d后评价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9%,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醒脑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颅脑损伤昏迷有较好的促醒作用。
[关键词] 颅脑损伤;昏迷;醒脑汤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13-02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其损伤程度越重,昏迷时间越长,致残率和病死率越高。2006年2月~2010年2月笔者对68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用自拟醒脑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促醒、缩短昏迷时间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本院神经外科2006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均有外伤史,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8例。其中治疗组男40例,女28例,年龄16~72岁,平均(37.5±6.0)岁,硬膜外血肿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脑挫伤19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级[1]:重度昏迷15例,中度昏迷26例,轻度昏迷27例。对照组男39例,女29例,年龄17~68岁,平均(39.6±5.8)岁,硬膜外血肿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脑挫伤18例,重度昏迷17例,中度昏迷25例,轻度昏迷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情况、昏迷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严格按照手术指征积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等,西药降颅压、止血、降温、补液、护脑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鼻饲自拟醒脑汤,组方如下:桃仁6 g,红花5 g,赤芍15 g,川芎10 g,羚羊角2 g,麝香0.5 g,夏枯草10 g,胆星15 g,石菖蒲15 g,大黄6 g,三七粉5 g。上方每日1剂,麝香入黄酒5 ml,煎水约200 ml,分4次鼻饲给入,连续服用30 d。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疗效标准
主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睁眼、语言、运动反应。采用格拉斯哥评分标准(GCS)治愈15分,显效13~14分,有效9~12 分,无效≤8分。清醒时间以治疗开始至清醒时间计算。 GCS≥9分为清醒[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经30 d 药物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9%,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可显著缩短昏迷时间。见表1~2。
3 讨论
颅脑损伤昏迷的主要原因是脑组织损伤及颅内出血、颅压升高所致脑干网状上行性激活系统受损,外界刺激不能反馈到大脑皮层所引起。长时间昏迷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甚至可以导致死亡或病情加重[3]。因此缩短昏迷时间是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中医认为颅脑损伤昏迷病机为外伤头部,脑气受扰,心乱气越,脉络受阻,神明皆蒙故神昏,或脑髓严重损伤,瘀血压迫脑髓,髓不承压而内溢于脑窍,致神明受扰,为昏迷不省人事之重症。基本病机为瘀血阻络、蒙蔽清窍。自拟醒脑汤采用活血通络的通窍活血汤加豁痰开窍的涤痰汤合方加减组成,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为桃仁四物汤减生地、当归加田三七而来,功在活血去瘀。麝香开窍通阳、活血通经,主治瘀血阻于脑络;脑络瘀血而化热,易引动肝风,夏枯草、羚羊角清肝熄风,故加用以二药取其佐药之用;胆星、石菖蒲豁痰开窍,大黄通腑泻热,使痰热由下而解。诸药配合共凑活血通络,豁痰开窍、醒脑增智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中药具有促进机体对脑损伤的修复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的作用[4]。麝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增强中枢耐缺氧能力,改善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和脑缺氧状况,其醒脑开窍作用可能与改善大脑血流作用有关[5]。川芎[6]中的有效成分川芎嗪能通过血脑屏障,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的作用,因而可增加脑组织血流量及含氧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本文观察显示,醒脑汤联合西医治疗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有较好的促醒作用,可显著缩短昏迷时间,在中医药治疗急症方面也不失为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忠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9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