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026357
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5日 蒲怀智
第1页

    参见附件(1336KB,2页)。

     高维列表分层对数线性分析示输液途径和化疗药物之间,χ2=0.127,P=0.998,而对于外周分支静脉组不同化疗药物静脉炎发生率,χ2=109.9,P<0.01。

    3 讨论

    3.1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特点

    3.1.1据相关文献报告,每年有50%~80%的化疗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3],本资料化疗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52.0%,与文献报告相似。

    3.1.2化疗性静脉炎除了与化疗药物局部刺激所致血管壁化学性炎症有关外,还与同一静脉反复穿刺、血管管径的大小、局部药液渗漏、药液浓度过大、输液过快、输液及冲管顺序、化疗疗程和时间等因素有关。本组资料显示,化疗性静脉炎与输液途径和化疗药物刺激性有关,前臂外周分支静脉组静脉炎总发生率为68.3%(310/454),外周静脉主干(头、正中、贵要静脉)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2.7%(7/55),中心静脉(锁骨下静脉)组静脉炎发生率为7.4%(8/108),严重静脉炎(3、4级)比例在前臂外周分支静脉组最高,外周静脉主干其次,外周静脉主干组无严重静脉炎发生;输入强刺激性药物,如包括氮芥、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等时,静脉炎发生率为79.8%,输入一般刺激性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氟尿嘧啶等,静脉炎发生率达46.8%,而输入无刺激性药物如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等时,静脉炎发生率仅6.2%,严重静脉炎(3、4级)比例在强刺激药物组最高,一般刺激药物组其次,无刺激性药物组无严重静脉炎发生;由于外周静脉主干组和中心静脉输液组静脉炎发生率低,静脉炎患者输液途径与化疗药物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对于外周分支静脉组,静脉炎发生率在强刺激药物组最高,一般刺激药物组其次,无刺激性药物组最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上可见本组资料显示静脉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输液途径和化疗药物的刺激性强弱有关,严重静脉炎主要发生在前臂外周分支静脉组和输入强刺激性化疗药物时。

    3.2护理对策

    3.2.1对初次化疗的患者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以减少或杜绝因患者及家属的原因造成化疗药物外渗。

    3.2.2化疗给药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执行,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必须了解各类药物的局部刺激作用。

    3.2.3合理选择静脉,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对于无刺激性的药物可选择外周静脉条件较好者,并有计划地由远端小静脉开始,注意经常变化给药的静脉,以利于损伤静脉的修复。对于一般刺激性的化疗药物应选择外周主干静脉进行穿刺,穿刺过程中避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找静脉,以免损伤静脉的完整性,如外周静脉选取有困难,可行中心静脉置管。对于强刺激性的化疗药物,宜选择中心静脉置管,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在床旁密切监护,直至药物输入体内,化疗药物的浓度不宜过高,给药速度不宜过快,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刺激而出现损伤。

    3.2.4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的输注浓度和方法,在给药前、二者化疗药之间和给完所有的药物之后应用0.9%NaCl溶液或5%~10%葡萄糖溶液冲洗静脉,将药物冲净,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作用。静脉推注化疗药物时稀释浓度要适当,一般一次用溶媒不得少于20 ml,强刺激性化疗药物可适当增加溶媒量。多种药物化疗时,应先了解药物的浓度及刺激性的大小,先注入低浓度、刺激性小的药物;再注入高浓度、刺激性大的药物。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3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