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5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1532KB,2页)。
[摘要] 目的:评价中医辨证施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中医辨证施治。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30/4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关键词] 辨证;慢性心力衰竭;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b)-092-02
慢性心力衰竭涉及中医“心悸、怔忡、水肿”等病范畴,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多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西药治疗难度大,毒副作用也比较明显[1]。本课题中,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了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结果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0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年龄44~75岁,所有患者符合《临床心脏病学》[2]中有关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及“Framingham”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3],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4]。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合并心功能Ⅰ级患者,急性心力衰竭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严重感染者,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3.4±13.6)岁;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26例,Ⅳ级7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4.2±15.8)岁;心功能:Ⅱ级6例,Ⅲ级28例,Ⅳ级6例。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心功能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视慢性心力衰竭病情根据西医治疗常规给予利尿剂、洋地黄制剂、ACEI类、β受体阻滞剂(主要药物:呋塞米、双氢克尿噻、地高辛、西地兰、福辛普利钠、美托洛尔等)。
1.2.2观察组中医辨证施治,①心气不足,心阳闭阻型(9例):药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处方:桂枝10 g、炮附子10 g、煅龙牡各15 g、黄芪30 g、党参10 g、枳实10 g、瓜蒌20 g、炙甘草10 g;②心脾两虚,水饮内停(11例):药用归脾汤、苓桂术甘汤加减,处方:党参10 g、黄芪30 g、白术12 g、云茯苓20 g、木香10 g、桂枝10 g、焦三仙各15 g、薏苡仁20 g、炙甘草10 g;③气阴两虚,痰瘀阻肺(7例):药用生脉饮加味,处方:红参6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半夏6 g、陈皮10 g、麦冬10 g、百合10 g、炙甘草10 g;④脾肾阳虚,水气凌心型(13例):方药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处方:炮附子10 g、白术10 g、云茯苓20 g、白芍药10 g、桂枝10 g、山药20 g、黄芪30 g、炙甘草10 g。
两组均2周为1个疗效,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评定
参考文献[5]制定疗效标准。①显效:心功能达到Ⅰ级或心功能提高2级;②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足2级;③无效:心功能分级无变化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要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发现因药物治疗而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也未发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3 讨论
中医学中无“心衰”名称[5],而慢性心力衰竭病机特点为虚实相兼,标本俱病,以虚为本,因此据其临床特征,可归之为中医学“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心痹”等范畴[6-7]。本虚为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素问·痿论篇》曰:“心主身之血脉”,慢性心力衰竭以心肾阳(气)虚为主,病位在心,主要为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从本研究80例患者中可以看出,心力衰竭在中医病理改变中,主要是虚、瘀、饮三个方面。心气虚是病理基础,心阳虚是疾病发展的标志,心肾阳虚则是疾病的重笃阶段[8]。当心阳不足时,阳虚则寒,寒则血凝而不能流,形成心血瘀阻,临床上心阳虚证多由心气虚发展而来,心阳虚是心气虚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表现,心气虚是心阳虚的早期经过;随着病情的发展,心阳虚的证候日渐显著,到心力衰竭的终末期则以阳虚为突出表现,最终表现为阳气厥脱之危象。心阳衰者,往往整体功能衰退,尤其是脾胃的消化功能首先减退,从而进一步影响元气的化生,使病情变得复杂而难愈。同时,心之阳气全赖肾阳的温煦,故心阳气虚衰除本脏病损外,往往与肾阳不足有直接关系。因此,心肾阳虚是慢性心力衰竭病机基础和关键环节,心肾阳虚日久,影响血脉、津液运行,久之必致血瘀痰凝,血瘀痰凝又加重心阳(气)郁遏,如此恶性循环,病情逐渐加重。
附子辛甘大热,走而不守,有斩关夺将之能,温肾回阳,能升能降,内达外散,为补助元阳之主药;人参、党参补益心气,有强心作用;桂枝宣通阳气、利水,还可平降逆气、活血。此外,活血药中偏温的有川芎、红花、当归,偏凉的有丹皮、丹参、赤芍、桃仁。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抗心肌缺血。黄芪,补气良药,以补虚为主,而且还有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增强细胞免疫,提高心肌细胞的抵抗能力等功效。枳实理气消食;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茯苓养心安神。本课题中,笔者在观察组中医辨证施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若心气不足,心阳闭阻(9例),则温心阳,益心气;若心脾两虚,水饮内停(11例),则补益心脾,化气利水;若气阴两虚,痰瘀阻肺(7例),则益气养阴,化痰宣肺;若脾肾阳虚,水气凌心型(13例),则温肾壮阳,化气利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30/40)。此外,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而且也均未见肝肾功能损害。提示观察组中医辨证施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抗抗.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5):84-8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3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