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2073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0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牵引组)38例和研究组(针灸联合牵引组)38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的VAS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研究组的各项评估项目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安全性也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针灸;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效果;中医
[中图分类号] R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a)-088-02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青壮年人中常见,尤以体力劳动者或长时间坐立工作者多发,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1],对患者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均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其治疗非常重要。本文中笔者就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0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牵引组)38例和研究组(针灸联合牵引组)38例。对照组的38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3~55岁,平均(33.6±4.3)岁,病程0.2~35.2个月,平均(6.9±1.3)个月,病变部位:L2~3 8例,L3~4 11例,L4~5 11例,L5~S1 8例。研究组的38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21~53岁,平均(34.2±4.6)岁,病程0.3~34.9个月,平均(7.1±1.5)个月,病变部位:L2~3 9例,L3~4 11例,L4~5 12例,L5~S1 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变部位方面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牵引法进行治疗,患者的牵引重量为其体重的1/3~1/2,每次30 min,1次/d。研究组采用针灸联合牵引法进行治疗,牵引方法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进行治疗,每次从肾俞、白环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中选取3~5个穴位进行针灸。两组患者均治疗10 d为1个疗程,3周为1个周期。如需要再进行治疗者则中间间隔5 d后方可进行。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的VAS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
1.3评价标准
①痊愈: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消失,无疼痛感,腰部功能正常;有效: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显著改善,疼痛也有很大改善,腰部功能也有所恢复;无效: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加重[2]。②VAS评分为模拟评分法,其将患者的主管感受让患者通过在1条直线上标示出来,将直线上均匀标上0~10个数字,表示从无痛到最痛,分别评估为0~10分。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 12.0,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的VAS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周研究组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中医学典籍中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归于“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3]。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本病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也较多,效果参差不一。牵引疗法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且效果也较好。但是仍存在些许不足,而针灸是近年来效果较受肯定的治疗方法。
本文中笔者就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对其配合牵引疗法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并与单纯牵引进行比较,发现其综合优势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疼痛改善方面,同时治疗显效时间也较快,表1中的数据充分说明了其在本病治疗的优势,且其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也受到肯定,达到了较佳的治疗效果。因此针灸在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卓著,其可改善肌肉弹性,恢复肌张力,改善受累区血液循环[4],这些说明了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可取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安全性也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5-6]。
[参考文献]
[1]岳寿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M]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7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