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092156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25日 李芳
第1页

    参见附件(1030KB,1页)。

     [摘要]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机制和疗效。方法:选择本院不稳定心绞痛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扩冠,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4.1%,治疗组为91.4%,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心绞痛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简便。

    [关键词] 不稳定心绞痛;低分子肝素;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97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5(c)-041-01

    不稳定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通常因冠状动脉周斑块破裂或表面糜烂诱发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引起心肌供氧突然减少所致的严重心肌缺血事件[1]。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可降低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本文选择了2009~2010年不稳定心绞痛住院患者70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意在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不稳定心绞痛的诊断标准[1],选择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均符合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70例,包括初发型、劳力型、静息型及混合型心绞痛。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异常,有活动型出血,半年内有出血性脑卒中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心绞痛类型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β受体阻滞剂,静脉应用硝酸酯类,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5 000 IU/d,连用7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每天胸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严重程度,每日查心电图。

    1.4 临床疗效判定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发作次数减少50%~80%,静息心电图ST下移程度减轻0.05~0.10 mV。无效:心绞痛发作减少次数和心电图改善情况未达到上述指标。

    1.5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心血管事件

    两组住院期间均未发生猝死,对照组中4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6个月随访,治疗组急性心肌梗死1例,对照组2例。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全身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4例出现注射局部瘀斑,1例出现少量鼻出血。

    3 讨论

    不稳定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多伴有明确的冠状动脉器质性病变,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状态[2]。不稳定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管内皮受损,引起血小板聚集,凝血系统激活而形成血栓,可伴有血管痉挛,冠状动脉痉挛致管腔狭窄导致内皮受损和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凝状态和高浓度的凝血酶[3],现多主张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抗凝,而不是溶栓[4]。

    新近的研究显示,肝素在低浓度时能够对凝血因子Ⅹa、Ⅱa、Ⅺa等产生抑制作用[5]。而低分子肝素是从普通肝素中分离出来的小分子片段,由于分子量小,抗Ⅹa、Ⅱa、Ⅺa作用增加,对于和血小板结合了的Ⅹa更具有抑制作用,具有生物利用度高(100%)、生物半衰期长(是普通肝素的2~4倍)、抗凝效果好等优点,且其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者罕见[6]。

    总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安全有效,而且出血并发症少见,无需监测凝血,应用更简单,值得推广。但是对于内科治疗效果差,高危的患者应该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依据血管条件进一步选择介入治疗或是外科旁路移植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

    [2]高润霖,吴宁.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3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