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092124
Y型头皮式套管针在儿科的应用及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25日 宁小玉
第1页

    参见附件(2158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Y型头皮式套管针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来本院儿科治疗的2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行Y型头皮式套管针和直型头皮式套管针静脉输液,对静脉炎、留置时间、阻塞情况等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在静脉炎发生率上差异不明显,在留置时间及阻塞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Y型头皮式套管针具有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等优点,家长的满意度较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儿科输液方法。同时应根据患儿的病症、体征情况选择合适的针型,加强监控,以提高输液效果。

    [关键词] Y型头皮式套管针;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5(c)-104-02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治疗手段,患儿由于血管较细和好动而增加了静脉输液的难度,头皮式套管针是一项新的输液技术,它能够最大程度减轻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及经外周静脉带来的损伤,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尽可能降低,保证治疗效率和效果,同时家长的满意度也较高[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共收治2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男138例,女62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行Y型和直型头皮式套管针静脉输液,患儿年龄2~3岁,平均2.6岁,平均体重为18.6 kg,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及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均由具有丰富经验、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操作,在穿刺时严格按照相关产品的操作规程进行。

    1.2.1 Y型头皮式套管针

    进针时应用拇指与食指紧持针柄,以15°~20°倾斜角缓慢刺入静脉,对于静脉比较充盈的患儿,可在送针至完全进入血管后,将针芯退出,对于静脉情况较差患儿,可在见到回血后,再沿血管方向继续送针1~2 mm,送外套管前端进入血管后,再继续送管,然后退出针芯。对于血容量不足、休克、血液循环较差的患儿,要运用负压手段,以便在进针后尽快观察到回血,避免引起血管损伤[2]。

    1.2.2 直型头皮式套管针

    拇指和食指紧持回血腔,以15°~20°倾斜角缓慢刺入静脉,见到回血后,降低倾斜角至与头皮平行,将套管针推进血管5 mm后,继续推进外套管,同时回撤钢针,用中指对静脉内留置管套的针端进行按压,使血流阻断,同时用食指对套管后座进行按压,同时从套管中抽出钢针并装上肝素帽。

    1.2.3 封管处理

    对Y型头皮式套管针和直型头皮式套管针均按连续、边推注边将针头退出的方式处理,并用0.9%NaCl溶液进行封管,同时注意缓慢推注,使封管液充满整个导管腔。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在静脉炎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阻塞发生率及保留时间方面差异明显,详见表1。

    3 护理措施

    3.1 严格无菌操作

    在配药及静脉穿刺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同时要严格按照套管针的操作规程进行进管和封管,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并详细对置管和封管时间进行记录。

    3.2 选择好穿刺静脉

    患儿的头皮血管一般具有短、细和薄的特点,直接影响血液流动速度,进而造成药物长时间滞留,此时由于药物的强烈刺激作用,极易发生炎性改变和炎性坏死,因此在穿刺时应尽量选择粗大、较直、位置好的静脉,以减少相关刺激[3]。

    3.3 作好护理,减少渗漏

    在静脉输液的同时,最好用医用酒精擦拭穿刺点前方5 cm区域,并进行热敷,以使头皮浅层血管扩张,进而增加局部血容量,对药物进行适当稀释,并对其中的酸性成分进行中和,以尽量降低发生渗漏的可能[4]。

    3.4 注意室内温度适宜

    要注意室内温度的保持,患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极易导致四肢末梢循环不畅,当室温下降时,全身血管会出现收缩、以防止体温散失,这间接导致了局部血管中药物浓度升高,从而增加了对血管的刺激程度,因此,室温应保持23~26℃为宜。

    4 讨论

    4.1 Y型头皮式套管针结构特点

    Y型头皮式套管针的后端与较长软管相连,尾端连有自带的肝素帽,因此不会发生松脱。它具有较短的套管和柔软的质地,因此在退针过程中不会出现血液外流,同时具有固定容易的特点。另外,由于操作离穿刺点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埋入静脉的导管不会发生移动,尽可能避免了对血管内膜的损害,该法对血管较细、不直及长期输液的患儿比较适用,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但该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针芯前尖与外套管前端距离在1 mm左右,导致穿刺产生回血时外套管前端往往还未进入血管,无法直接送管,还需继续向管内送针2 mm,一旦发生送管失败无法挽救。且该型套管针具有较长的管腔,需更多的0.9%NaCl溶液进行封管,另外,该型针的套管较软、尾端也较长,容易发生折叠、扭曲及患儿容易拔出,从而影响正常输液,给患儿带来一定的痛苦[5]。

    4.2 直型头皮式套管针穿刺优点

    直型头皮式套管针的针芯前尖与外套管前端紧密相连,因此保证了穿刺回血时,外套管已经进入血管,保证了送管和置管的成功率,一旦发生送管失败可再行送管,适宜对血管较粗、较直、血液流速较快或肥胖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采用。该型针具有较短的管腔、较硬的外套管,因此可尽量减少0.9%NaCl溶液的使用量和发生扭曲和折叠的可能性,因此发生阻塞的概率相对较低,置留的时间也较长。但该法也存在一定不足,如由于无自带的肝素帽,不容易固定,容易导致套管脱出和药物泄露,另外在退针时易产生血液外流,造成污染。

    4.3 穿刺后静脉炎发生率低

    通过规范、合理的护理操作,两个试验组中的静脉炎发生率均非常低,两者差异性不明显,由于静脉炎主要受药物性质、感染因素、穿刺时间及部位、输液泵等因素影响,而两组的护理操作、病症、体征及治疗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因此保证了两组在静脉炎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但10%左右的静脉炎发生率也充分说明了Y型头皮式套管针对血管的刺激程度更轻。在留置时间及阻塞情况等方面,两组存在显著差异[6]。

    Y型头皮式套管针在儿科静脉输液上能够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小静脉炎的发生率,具有较长的留置时间和较好的留置效果,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儿科输液方法。但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还应根据患儿的病症、体征情况选择合适的针型,同时加强监控,以提高输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宜,谢丽琴.留置针在小儿头皮离心性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9,8(4):78-7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5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