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应用
第1页 |
参见附件(2038KB,2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
术后7眼(18.42%)出现并发症, 4眼角膜水肿,术后3~7 d全部恢复正常厚度和透明性,前房出血2眼,1眼行前房灌洗,另外一眼自行吸收,1眼术后第3天发生低眼压,确诊系切口渗漏,经双眼包扎3 d,眼压恢复正常。
2.2 术后视力
术后1周的裸眼视力23眼≥1.0,13眼0.5~0.9,2眼<0.5;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在1.0 以上者24 眼,0.5~0.9 者14眼。见表1。
由表1可知,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视力较术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术后散光
术前散光为(0.78±0.52) D,术后1周散光(1.18±0.70) D,术后3个月散光为(0.85±0.56) D。见表2。
由表2可知,术后1周与术前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3.523,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b=0.827,P>0.05),可以认为本组38例患者术后散光虽较术前有所增高但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白内障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怕光等,严重者视物变形甚至完全丧失视力,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目前手术摘除是白内障治疗首选方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作为治疗白内障的一种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它主要具有如下优点:①手术创伤小,组织反应轻:利用晶体圈套器取出晶状体核,防止眼球受到挤压,同时也避免了虹膜和玻璃体脱出,显著降低了术后瞳孔上移现象。②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手术切口采取巩膜隧道切口,切口位置较后,密闭性好,手术过程中前房深度易于维持,前房操作少,角膜内皮损伤小,因此,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3]。
通过本次手术,笔者体会到,正确选择和制作手术切口是较关键的环节之一,对于晶状体核硬度在Ⅲ级以下者,为保证切口的密闭性,可以采取反眉弓形切口,对于晶状体核硬度在Ⅲ级或以上者,为便于核心的娩出,可以采取直线形切口,为保证切口有更好的密闭性,切口的内口应选择在透明角膜内。对于Ⅲ级以下核,手术切口可稍小,Ⅳ级或Ⅳ以上核切口应稍大。术后影响视力的重要因素是角膜内皮反应,各种原因都可影响角膜内皮反应,术中操作应手法轻巧,维持良好的前房深度,切口松紧适当保证挽核时不出现受阻均可减轻角膜内皮反应。另外,在取出核时,如果由于核较大而硬,而切口相对较小,核难以取出时,应适当扩大切口,尽量一次将核取出,不应一味追求小切口,多次反复取核,使角膜内皮损伤增加[4],另外,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在转动晶状体核及取核前都应在前房内注入适量黏弹剂,尽量减少晶状体核对角膜内皮的压迫或两者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角膜内皮损伤的机会。在核心娩出和晶状体皮质清除过程中易损伤后囊,因此操作应细致,同时应维持前房的稳定,而对于晶状体核较大且硬,核与囊膜粘连紧密者,应充分进行水化分离,避免转核过程中引起后囊破裂和县韧带断裂[5-6]。本组手术中,7眼发生术后并发症,均在术后1周恢复正常,未引起不良后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组手术术后视力恢复较稳定,较手术前明显提高。从表2可以看出,术后3个月散光较术前有所增高,但不明显,明显低于常规白内障术后的散光。
综上所述,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快,有效减少了术后散光,在掌握其适应征的前提下,是白内障手术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尤其是在无超声乳化仪的基层医院更加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董波,吴庆娟.小切口囊外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19):113.
[2]李连伦.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应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30(4):314-315.
[3]WANG ZF.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wo modes of small tunnel Incision extracapaular cataractextraction without sutures and in-traoeular lens implantation[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3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