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对比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患者年龄、转复时间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转复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双侧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普罗帕酮组38例有效,有效率为84.44%,胺碘酮组35例有效,有效率为85.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为(8.14±1.80) min,胺碘酮组为(19.31±2.9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安全性比较
普罗帕酮组发生不良反应10例,占22.22%,胺碘酮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占21.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本研究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QTc延长、头昏、恶心、呕吐。
3 讨论
普罗帕酮为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延缓传导速度,抑制窦房结、房室结、浦肯野纤维的传导及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也可抑制心房、心室肌的某些旁路传导途径[1,3]。本研究采用静推给药的方式,其起效迅速(明显短于胺碘酮组,P < 0.05),且安全有效。
胺碘酮静脉应用具有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Na通道阻断作用,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非竞争性抗交感作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钾通道阻滞作用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钙通道阻滞作用[6-7],其中以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钾通道阻滞作用为主,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为窦性心率[1,4]。该药物具体特点为:(1)扩张血管;(2)增加电的稳定性;(3)致心律失常作用极低;(4)无负性肌力作用。因而该药物在发挥高效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同时同样可以使外周血管扩张,有效地对抗了它的负性肌力作用,因此不会引起心功能不全。胺碘酮因其药理作用的重要性和抗心律失常的广谱性,使其成为当今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药物。本研究中胺碘酮转变PSVT有效率为85.37%,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为一种安全药物,但其转复时间较普罗帕酮长。治疗过程中发现,两种药物的治疗剂量因患者的反应不同存在个体差异,故使用剂量应据临床确定。
本研究结果显示,普罗帕酮治疗PSVT的转复时间快于胺碘酮;两种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均可作为PSVT复律治疗的一线用药。
[参考文献]
[1] Jenkins NS,ights M,ckmann C,et al. Adenosine-induced cardiopulmonary arrest in a patient with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a response[J]. Am J Emerg Med,2010,28(4):526-527.
[2] 黄凤荣,欧阳阳钢,徐姗,等. 静脉注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及疗效[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134-135.
[3] 刘淑兰. 胺碘酮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J]. 中国医药导报,200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3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