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25期 > 正文
编号:12315301
水蛭逐瘀胶囊联合葛根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5日 王志刚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口服水蛭逐瘀胶囊联合注射用葛根素静滴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 将2003年10月~2010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在口服水蛭逐瘀胶囊基础上联合静滴注射用葛根素;对照组50例,静滴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两组疗程均为15 d,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8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两组治疗前后血细胞比容均无明显变化,两组均无不良反应。 结论 口服水蛭逐瘀胶囊联合注射用葛根素静滴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水蛭逐瘀胶囊;注射用葛根素;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74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a)—0123—0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反复发作的一过性脑局部供血障碍,并出现相应供血区域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 h,不超过24 h完全恢复,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笔者采用口服水蛭逐瘀胶囊联合静滴注射用葛根素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纳入标准:(1)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TIA诊断标准[1],并于治疗前及病程24~48 h检查头颅CT或磁共振,无新病灶。(2)中医辨证参照1993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风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除外脑梗死和脑出血、消化性溃疡、血小板减少症、恶性肿瘤、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及严重高血压病等患者。

    将2003年10月~2010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0~70岁,平均(56.42±7.64)岁;病变部位在颈内动脉系统3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0例,高脂血症史26例,糖尿病史35例,颈椎病史15例。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8~71岁,平均(54.84±6.87)岁;病变部位在颈内动脉系统3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9例,高脂血症史27例,糖尿病史37例,颈椎病史18例。两组性别、年龄、症状及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水蛭逐瘀胶囊(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制剂室生产,每粒0.5 g),每次2 g,每日3次;同时给予注射用葛根素0.4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日1次。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0.2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日1次。两组均用15 d。两组均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每日1次,持续半年以上。对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者予以相应的治疗。随访至治疗后6个月。两组近日避免使用其他溶栓药物、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

    1.3 疗效标准

    参照1993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风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以疗效百分数为主要依据,适当参考理化指标进行评定。疗效百分数等于治疗前总分数与治疗后总分数的差除以治疗前总分数再乘以百分之百。临床治愈:疗效百分数≥95%;显效:疗效百分数为60%~95%(不包括95%);有效:疗效百分数为20%~60%(不包括60%);无效:疗效百分数<20%,乃至疗效百分数为负数,甚至发生中风。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0%;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两组治疗前后血细胞比容均无明显变化。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5岁,本院退休医生,2009年10月19日就诊,以发作性左侧肢体麻木无力3 d入院,每天2次,每次30 min,呈“刻板样”发作,常因劳累、情绪激动诱发。伴有头昏,视物昏花,视物旋转感,言语不利,睡眠差,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中风先兆,证属风阳内动,痰瘀阻络。治宜活血化痰、熄风通络。给予水蛭逐瘀胶囊每次2 g,每日3次;同时给予注射用葛根素0.4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日1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5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