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328746
不同年龄冠心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特点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朱少通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的血尿酸变化情况。 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间冠心病患者88例,依据年龄段分为:20~39岁为A组,共12例,40~49岁为B组,共13例,50~59岁为C组,共28例,60~69岁为D组,共24例,超过70岁的患者为E组,共11例。研究各组间男女患者的血尿酸水平。 结果 冠心病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高于女性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但差异并不显著,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血尿酸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冠心病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高于女性患者,且血尿酸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血尿酸;冠心病;水平;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b)-0058-02

    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已成为公认的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1]。近几年,冠心病与血尿酸的关系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8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分析不同性别及年龄冠心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78岁,平均55.5岁;体重46~68 kg,平均52.4 kg;男48例,女40例。全部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依据年龄段分为:20~39岁为A组,共12例,40~49岁为B组,共13例,50~59岁为C组,共28例,60~69岁为D组,共24例,超过70岁的患者为E组,共11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在入院的次日清晨行空腹经脉采血5 mL,将血清分离,检测血尿酸、血糖、肌酐、TG、TC、LDL-C及HDL-C。男性患者血尿酸水平超过420 μmol/L,女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超过357 μmol/L,则将属于高尿酸血症患者。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以配对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Pearson相关性对血尿酸及其他因素进行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以OR值与95%CI表示。

    2 结果

    冠心病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高于女性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但差异并不显著,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血尿酸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同时,40岁以上男女患者的血尿酸与肌酐指数呈正相关。除E组外,所有男性患者的血尿酸与TG指数呈正相关,A组男性患者与TC级LDL-C正相关,C组男性患者与HDL-C负相关。见表2。A组与C组女性患者的血尿酸与LDL-C正相关,B、D、E组女性患者的血尿酸与TG正相关。除B组外,其他组女性患者的血尿酸与HDL-C负相关。详见表3。

    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患者的冠心病病发独立相关因素包括:年龄(OR=1.032)、性别(OR=0.297)、高血压(OR=1.239)、血尿酸水平(OR=1.003)、糖尿病(OR=1.913)。对于男性患者,冠心病发病独立相关因素包括:血尿酸、糖尿病、年龄。对于女性患者,冠心病发病独立相关因素包括:血尿酸、糖尿病、高血压、年龄。

    3 讨论

    血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血尿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相关性,且血尿酸水平的升高与冠心病发病与死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2]。

    本研究发现,各组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均高于同组女性患者,且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但差异并不显著,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血尿酸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差异显著,这说明血尿酸水平具有性别的差异,且男性比女性高。这可能是由于雌激素对血尿酸有排泄的作用,而女性绝经之后,雌激素的水平下降,使血尿酸的排泄功能减弱,致使女性血尿酸随年龄增长升高[3]。

    同时,此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年龄超过40岁的各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肌酐具有正相关性,这表明女性不受年龄的影响,血尿酸水平始终与肌酐正相关。血尿酸与肌酐均通过肾小球的滤过排出,机制上具有相同之处,因此两者呈正相关。

    部分国外研究成果显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高血尿酸水平具有促进LDL-C氧化与脂质过氧化的作用[4-5],并促进氧自由基的生成,参与炎性反应,从而促进与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同时,高血酸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促进血尿酸结晶形成,血尿酸可沉积于动脉壁,损伤动脉内膜,使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6]。

    此次研究结果说明,血尿酸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相关因素,由此可见,降低血尿酸的治疗在减少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晓英,杨瑞英,武海亮,等. 血尿酸在不同类型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1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