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流变的变化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流变的变化规律。 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体检的35名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流变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流变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发作频率较高者明显高于发作频率较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流变均较健康人群呈现更高的状态。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同型半胱氨酸;血流变;变化
[中图分类号] R74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088-0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不能得到较佳的控制,则约有30%的患者可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脑卒中。因此,对于疾病的诊断、监测及治疗均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以尽量改善预后。而要做到对疾病的有效监测,找到与疾病发展转归密切相关且敏感度较高的指标是非常重要的[1-2]。本文中笔者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流变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其在本类患者中的检测价值,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体检的35名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对照组:男性20名,女性15名;年龄40~73岁,平均(56.8±3.2)岁。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40~74岁,平均(56.9±3.0)岁;发作频率:≥3次/周者6例,2次/周者12例,≤1次/周者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人员均排除其他可能影响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流变指标的疾病,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集观察组入院时及对照组的空腹静脉血约5.0 mL进行检测,主要检测两组人员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流变指标。其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同型半胱氨酸(Hcy)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血流变检测指标包括全血黏度(低切和高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和高切)及血浆黏度,均采用普利生LBY-N6Compact全自动血液流变仪进行检测。将两组人员的上述结果进行比较,并将观察组中不同发作频率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约有30%的患者可较快发展为脑卒中,甚至可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研究显示此类患者可在2年内达到5%的死亡率。因此,对于疾病的监测和治疗不容忽视。临床研究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多存在明显的动脉狭窄状况,而这是影响到脑部血供的主要原因;对于引起动脉狭窄的因素的研究[3]则显示,血液黏度升高,导致其血流减慢及内壁变厚是重要的原因,因此认为此类患者多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升高的状况[4]。另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心血管疾病及脑卒中的风险因素,其可引起血管平滑肌迁移及增殖,还可促进脂质沉积于动脉壁,从而造成动脉狭窄[5]。因此,其对于脂质沉积造成的血管狭窄疾病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本文中笔者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流变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其较健康人群表现出更高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全血黏度(低切和高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和高切)、血浆黏度水平;另外,发作频率较高的患者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发作频率较低的患者,因此认为其对疾病的严重情况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这些均与其导致的血管狭窄及脂质沉积等作用有关[6-8]。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流变均较健康人群呈现更高的状态,对于本病的诊断和监测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晓虹,柳超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3):50-52.
[2] 王娜莎,王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0):83-84.
[3] 王坤,王文明,盛玉国,等.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转归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5):2081-2082.
[4] Telman G,Sprecher E,Namestnikov O,et al. Comparison of risk factors and work-up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TIA and ischaemic stroke[J].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9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