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4年第32期 > 正文
编号:1249628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1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

    淦作松 倪修红 唐尤佳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液核因子-кB(NF-κB)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3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在48 h内、第7天、1个月时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观察血液NF-κB与s ICAM-1含量的变化,并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SAH组患者手术前后NF-κB与s I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痉挛患者病情越重,血液NF-κB与s ICAM-1含量越高;与轻度脑血管痉挛患者比较,中、重度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液NF-κB与s ICAM-1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脑血管痉挛患者比较,重度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液NF-κB与s ICAM-1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的高表达主要发生在脑血管痉挛的早期;早期监测NF-κB可以很好地预防和控制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s ICAM-1高表达主要发生在脑血管痉挛的中期,其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有关。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核因子-κB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20132047)

    【分类号】R743.3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主要原因为颅内动脉瘤自发性破裂出血,该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以往对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应用外科手术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且有较大的不良反应[2-4]。多种临床因素对SAH患者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57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