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7年第34期
编号:13208516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和改良(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34期
     1.2手术方法

    观察组应用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法,患者取俯卧位,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皮瓣旋转点:外踝后上方1~3 cm处;皮瓣中轴线:腘窝中点到外踝与跟腱中点连线;皮瓣形状:根据创面形状和大小确定,上界不超过小腿中上1/3。抬高患肢,在皮瓣远端切开皮肤,分离皮下浅筋膜层,充分显露出小隐静脉和腓肠内侧皮神经后,牵拉血管神经束,以确定走形,再向近端游离出小隐静脉5 cm,切断结扎。采用逆行切取法,对皮瓣有效分离,并调整皮瓣的切取,在皮瓣蒂部保留3~5 cm的皮肤,切开蒂部皮肤,在真皮下向两侧分离,尽可能保留较多的皮下筋膜。若要吻合小隐静脉或腓肠神经,可向近端再游离约2 cm,切开蒂部皮肤后,蒂部保留1.0~2.5 cm皮蒂,周围保留3~4 cm筋膜蒂。然后在蒂部对小隐静脉有效结扎,在非常神经近端再多切取1~2 cm腓肠神经外侧支和内侧支,用“9”号显微缝线缝成一束,覆盖皮瓣。蒂部可以游离2 cm左右皮肤,或者设计成网球拍状,以减少转点的压力,并且切开真皮,向两侧剥离,以容纳蒂部。受区创面边缘清理时若有可吻合的静脉,予以标记吻合,先对创面周围的胫神经或腓浅神经有效分离,在胫神经干或腓浅神经干上进行外膜开窗,再在显微镜下对腓肠神经内外侧支与腓深神经和胫神经行端侧吻合,以增加皮瓣感觉恢复;皮瓣转移到受区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