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191343
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5日 王娴 郑剑峰 毛海云 邹景阳 高飞 奚文杰
第1页

    参见附件。

     3.5 囊袋感染是起搏器置入的严重并发症,囊袋感染可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严重时可致败血症。其发生多与以下因素有关:(1)手术时无菌操作不严格,切口或起博系统污染;(2)手术时间过长;(3)脉冲发生器过大、囊袋过小或起搏器导线过于表浅,造成局部皮肤受压、缺血坏死;(4)囊袋内积血;(5)囊袋破溃;(6)患者全身情况差,有免疫系统缺陷疾病;(7)全身其他部位感染累及。局部一旦感染应作积极处理,有积血淤滞者,先抽去积血,抽出液应作细菌培养,然后注入抗菌药物,必要时可给全身抗生素治疗。局部有脓肿形成经穿刺抽液无效时,应及早切开排脓,在埋藏的囊腔低位处切开引流,积极冲洗,并加用全身抗生素治疗,少数可自行愈合,否则应更换起搏器位置埋藏。为避免囊袋感染手术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起搏器囊袋选择部位、大小、制作深度均应适当;患者情况差者,术前就用抗生素,术后继续加强治疗。笔者的经验术后于囊袋内注入妥布霉素结合全身应用抗菌素可以减少囊袋感染机会。

    3.6 电极脱位是心脏起搏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电极脱位有全脱位和微脱位两种,前者X线胸片上电极的位置明显异常,后者从胸片上难以明确诊断;但两种电极脱位的临床表现相同,均为起搏阈值升高和间断或完全起搏中断,仍可有起搏信号。起搏电极脱位原因主要为:(1)导线填入不当,入径处固定不牢;(2)术中电极张力不当;(3)心腔扩大,心内膜结构光滑,心肌小梁变薄;(4)下床活动过早;(5)起搏器在囊袋内发生游走,严重下移;(6)双极导线柔韧性差,脱位率高于单极导线。预防措施:(1)安置起搏器电极时应让患者做深呼吸和咳嗽等动作,以观察起搏的稳定性和电极导线的预留长度。(2)保证与心肌接触的电极部位稳定可靠,验证的方法是轻推电极导线,心室电极导线头端不上抬或前移,心房电极导线头端在右心耳的位置上稳定不动,变化的只是J形的弧度,撒出导丝,并轻拉电极导线时,电极导线头端依然稳定[4];另外可尽量选择螺旋电极。术中应予以电极适当的张力,心室电极在右心房内需一定的弯度,心房电极的J形段的角度不能大于90°。(3)刺部位的导线固定要牢靠,防止起搏器的移位牵拉造成电极导线的脱位;(4)因有很多环节可改变电极位置及张力,故在起搏器置入后要再次透视确认电极情况,电极位置固定张力适中再缝合囊袋。(5)但即使电极固定良好,在电极导线与心肌未形成包裹之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