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1年第12期
编号:13189361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1年第12期
     【关键词】 吲哚菁绿; 血管造影; 神经外科; 手术

    术中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血管造影技术有理想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清晰观察手术野区的血管血流情况,且操作方便、价廉,近年来逐渐被临床广泛使用[1~7]。现就其在神经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综述如下。

    1 ICG造影技术的发展史

    吲哚菁绿是一种近红外线荧光三碳氰绿染料,最大吸收波长为805 nm,最大荧光波长为835 nm(可见光波长范围为390~780 nm)。1966年,Loop和Foltz首先使用术中造影技术,但由于缺乏通透射线的头架和可移动的数字减影机等原因,应用并不广泛,又因操作复杂、费时、设备条件要求高、术后并发症多等原因,多数学者只有在复杂动脉瘤治疗中才使用造影技术[1]。ICG血管造影最初应用于心血管血流研究方面,1967年,荧光血管造影首次应用于神经外科,使用荧光摄影机记录影像学资料,近年来将近红外光源及荧光摄影机整合于显微镜内形成荧光显微镜。ICG血管造影装置是经过改装的荧光数码摄相机,在荧光造影时中断手术,需移走手术显微镜。2005年产生了整合ICG荧光造影的手术显微镜,显微手术操作和荧光造影可以同时进行。由于其操作简单、便捷,现已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此后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得到迅速推广。

    2 相关技术及基础理论

    ICG在体内不能被代谢,经静脉注射后,迅速与α1蛋白结合,然后被肝细胞摄取,通过肠道排出。其半衰期为3~4 min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22 字符